逃避可恥但有用 仍請記得回到地球表面
最近Mirror演唱會的事故引起各方的熱烈討論,事發一刻連登更一度因網路擠塞而斷線,whatsapp 、signal群組、IG、FB等爆炸式地傳播着事發的影片。當時大家都很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傷者的情況。一時間,整個網絡世界都聚焦在此事之上。
及後,有不同的機構呼籲停止傳播影片[1],也呼籲關注身邊人可能出現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的情況。有網民便開始反諷「咁都PTSD」,也批評人們對社會其他弱勢羣體的漠視。筆者認為,事發時有不少人在現場近距離目擊事件,而且當時他們正陶醉其中欣賞表演,突然目睹慘劇發生,自然會有驚慌、惶恐的心情,甚至事後會在腦中有「回閃」片段,所以呼籲人們遠離這些影片是無可厚非。
至於網民批評人們對不同羣體出事時的關注度極不平等,這跟媒體的曝光率當然有很大關係。同樣是意外,但地盤工人的死傷乏人問津,因為媒體對議題的選擇追隨大眾的口味,而大眾又過於依賴媒體提供的資訊。當我們只仰賴事件在記憶中被搜索的容易程度,亦即可用性捷徑[2]去決定事件的重要性,有許多重要的議題便會被忽略。
對於有人批評歌迷沉迷追星,黃毓民更指這是精神鴉片[3],筆者則認為追星以及很多行為都可以是人們逃離現實的出口,例如是煲劇,瘋狂購物,甚至是瘋狂OT… 逃避主義 (escapism) 其實是中性的名詞,透過這些行為,我們能從現實的壓力中喘息一下,或者也能從中得到面對現實的正面心態或方法,而不是一面倒的貶義。但筆者反對過度沉迷,以至忽略身邊人甚至過度揮霍。逃避有用,但始終都是要面對自己的人生。
[1] 關於應否傳播事發影像,呈現真相之餘又該如何處理相關影像,可以看書生百用7月28日的文章《傳媒倫理》https://www.instagram.com/p/Cgk9BfHvD5O/?igshid=YmMyMTA2M2Y= )
[2] 可參閱《快思慢想》的前言及第12章<可用性的科學>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