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斷了她的翅膀,卻哀嘆她不會飛翔(Gender:1-2)-PicaPica性別與社會(9)
1948年,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他的著作《第二性》中稱"女性不是生來就是女人"。
Beauvoir強調說女性性(女性魅力)和男性性(男性魅力)不是單純的性差異,而是反映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和規範而成立的男性性和女性性。也就是說,對於一直把自己定義為"強性strong sex"或"第一性the first sex"的男性來說,女性被視為男性的"他者,他人",即"第二性the second sex"成為被定義、作用和被規定的對象。
例如,異性戀的男性獲得男性認同感的過程不是自動或自然的過程。他在成長過程中,對他的"他者",即與女性或其他性少數者的"差異"賦予了過度的意義,從而獲得了男性性的意義。即,通過內在化對他人,取得的優越性來獲得認同感。
對波伏娃來說,意味著"創造出的"的性別歧視是使男女之間結構性不平等被接受為"自然"的過程。雖然這一過程包含不平等、等級化,但人們認為這是自然秩序、神的創造物、傳統或習慣、長期文化,因此存在不能將性別與權力問題聯繫起來的傾向。一般來說,如果提出性別差異引起的不平等問題,男性會覺得自己的自我受到挑戰和威脅,或者女性會害怕發生任何問題而戰戰兢兢或感到不舒服。
人們將女人關閉在廚房里或者閨房內,卻驚奇於她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了她的翅膀,卻哀嘆她不會飛翔。但願人們給她開放未來,她就再也不會被迫待在目前。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
性別認同感是在家庭、學校、媒體、政治等多個領域與他人建立關係、成長過程中構成的認同感,因此男女都沒有看到這個過程是內心化的壓迫的結果。
從小就听到女性存在的理由或通過媒體學習的女性們習慣於以對象化的客體生活,從而引起男性的關注,成為受喜愛的存在就是女性存在的理由。比如將性感等同於女性對美的追求。
甚至對其他女性或少數人遭受的傷害或壓迫沒有同感的情況也很多。反而指責提出問題的歧視受害者。因為自己知道并不牽連到這樣的事情,如果無故地提出問題,怕失去自己獲得的地位。認為,如果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配合自己的話或作用,就會得到認可和利益。認為即使別人受到歧視,自己也不會發生這種歧視,所以人們不願意行動。
但是有些女性認識到女性作為男性需求的"客體化(即性化,物化)對象"的存在是多麼侵害人性,為了獲得自由意志展開了認識鬥爭。這種情況下,將自己命名為"女權主義者"。
男性也認為,對兒子、丈夫、父親角色的固定期待和對男子氣概的過度規範和理想侵害了普遍人類應享有的自我選擇或自我尊重的權利,因此成為男性女權主義者。
但是這些人經常被周圍的人誤會為"惹麻煩"的人或"討厭男人的人",或者被討厭。
例如,有教育社會學曾經研究,即使覺得文學或藝術社團有吸引力,很多男學生還是因為會被覺得女性化而拒絕參與,而選擇更具有男性性的運動社團。
性別不是女人和男人是誰的問題,而是關於所謂的女性性和男性性、異性愛和同性戀等二分法的製定過程的問題,其關係並不是通過中立或和諧的過程形成的。
由於以身體差異為基礎的本質論思考和深入日常生活的性作用規範,很難將性別問題理解為權力問題。
因此,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根據性別組成的方式,一個性別在社會內部會受到不利影響,受到壓迫。
“...her wings are cut and then she is blamed for not knowing how to 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