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文明之眼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上古記】海內南經

文明之眼
·
·
大洪水究竟讓全球海平面升高了多少?良渚遺址是否被海水淹沒封存?匈奴真的是夏后氏苗裔嗎?

作者:夏朝
校勘:嚴無


甌居海中。
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鄣山在閩西海北。桂林八樹在番隅東。

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梟陽國在北朐之西。

兕在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蒼梧之山,泛林方三百里,在東。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氐人國在建木西。

巴蛇,食象,其為蛇青赤黑。旄馬,其狀如馬,四節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匈奴、開題之國、列人之國,並在西北。


《海內南經》解說:

《海內南經》主要是紀錄大禹治水之後,南方各諸侯的分布情況,由東南福建至西南雲南,然後到巴蜀南方;至於匈奴與開題等國,位於西北,範圍約在蒙古與新疆之間。

甌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

甌國應該已被淹沒,閩國則泡在海中;「閩」約在今福建一帶,大洪水究竟帶來多少水量,竟能將丘陵地泡在水中?至於「甌」又在哪裡,竟然被淹沒於海中?

《史記》夫翦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黑齒、雕題,卻冠秫絀,大吳之國也。

上述出自戰國時胡服騎射的論辯,其中甌、越應該位於浙江、江西一帶,而黑齒、雕題應該位於江蘇安徽一帶,然而,四國的年代不同,黑齒最早、甌與雕題次之、越出現時間最晚;換言之,只能說甌在長江口附近,難說其一定在浙江。

甌國若被完全淹沒,最有可能的地方,或許是長江三角洲,也就是良渚遺址附近,「甌」這個字或許能反映其工藝技術;復盤良渚歷史:在軒轅時代以前,此處屬於黑齒,後來黑齒滅亡,甌國佔據此地,大洪水爆發這裡遂被淹沒,成為封存的遺址。

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此四國應該是位於東南丘陵,大洪水後,水系可能與今日大相逕庭,但配合山陵卻可以判斷,「郁水出湘陵、南海」可以想見湖南、湖北、江西已是汪洋一片。

使兩湖如「南海」的現象,需要海平面升高多少?數十公尺或許能,若是兩、三百公尺就更像,但得多少水?這些水又去了哪裡?對地球而言,連地球生態都是薄薄的一層皮,何況只是區區幾百公尺的液體,但吸收調節也要時間,按照考古推論,估計至少一兩百年。

兕在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蒼梧之山,泛林方三百里,在東。

兕即黑犀牛。蒼梧山在兕東,而兕在湘水南,因此蒼梧山在湘水東南。

巴蛇,食象,其為蛇青赤黑。旄馬,其狀如馬,四節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貪心不足蛇吞象」蛇真能吞象嗎?蟒蛇夠大就可能吞小象;旄馬或許類似髦牛,巴蛇、旄馬皆在四川山區,應該是治水時意外發現。

匈奴、開題之國、列人之國,並在西北。

匈奴等國接在《海內南經》有些突兀,或許是後人把「蒼梧山」與西北的「蒼梧國」搞混了。

《史記》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匈奴之於夏朝,猶如契丹之於唐朝,文明傳播文化交流聯姻和親,向來是中華民族團結融合的方法,匈奴曾是夏朝的諸侯國,彼此聯姻結親理所當然。不過,太史公能在周、秦鎖國之後,漢、匈敵對之時,寫下如此勁爆的史料,著實不易。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