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新店十四張公園參與式設計工作坊(親子場)

BEING
·
·
IPFS
·

新店,是我第一次做社區,也是第一次辦理超過百人大型活動的地方。算是在社區或活動統籌策劃成長的起點,遇見很多人,也有很多照顧我的前輩。
終於在兩年後,再度有機會以相較成熟的樣態,和工作室、地方夥伴與民眾一起共創,深化遊戲場參與式工作坊上流程體驗的設計與觀察。有了天母公園的經驗之後,這次在十四張公園的執行上,更加純熟,也從兩次的執行上發展出蠻值得分享的內容:

一、設定精準的工作坊標的

天母公園和十四張公園(親子場)其實整體工作坊的流程架構上並無太大改變,不過公園設計目標卻有所不同。

天母公園以「更新」為目的,也就是說,在工作坊發生與討論的既有場域上,前期的田野調查花更多時間了解的是在公園什麼該保留(包含植物與設施),什麼是可以被重新創造的,在重新創造的前提之下如何和現有環境相容,同時延續過去居民在這片公園的記憶。

而十四張公園則是一個「全新規劃」區域層級的公園,所有未來在公園上的規劃皆是從零開始,不過因曾是農業保留區有其價值性,因此即便是重劃,仍希望建立在過去地理環境、人文發展脈絡之下,盡可能把以前的環境樣貌與元素帶入,而不是重新設計一個與地方毫無連結的公園。

上述標的將會是後續工作坊細節發展的主軸,過程的設計與規劃,最終都會再度回應。

二、工作坊暖身與情境引導是影響產出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有效的工作坊產出,需要讓參與者完整的理解任務背景,進而在過程裡,發揮自己的想法,並提出後續可以被閱讀且分析的設計方案。(不然接手的設計師可能會直接崩潰)

而情境的引導則是進入工作的啟動也是一種準備,提供給沒有或尚未受過設計訓練的參與者,能有一個清楚的方向或畫面,並運用工具(繪製概念圖、遊具搭設實作、模型製作等)完成任務。

這也回到為什麼第一點的標的設定是重要的,每一步驟環環相扣,都影響著參與者進到情境後對參與工作坊任務的認知。

三、人是工作坊與設計方案的重要觸媒

流程原本是死的,卻因為參與者而活了起來。

不同的人,在同樣的流程體驗裡,除了前期專業引導外,加上每個人所關心與關注的事情不同,與個人的生活背景等等,在情感與理性的面向,經由討論與實作交織出具有厚度的設計方案。

因此當天有許多非常有趣的設計方案,像是以松鼠作為靈感(或可以說是為松鼠設計)的遊戲場及將小組方案串接後成為連接體驗的遊戲場設計,甚至有跳脫設施概念,以地景呈現的作品。

四、家長的陪伴很重要

家長並不僅僅只是父母,也可能是其他身份的照顧者與陪伴者,在工作坊進行中,可以看見家長和孩子的心理距離。經常對話的親子,不僅工作坊的投入較深,設計的完成度也高,並且願意不斷的提供想法。

當然還有當小朋友發表時,在一連串的話語當中,家長可以擔任翻譯的角色,協助小朋友更貼近的表達心中想法。

最後,一場工作坊真的必須說要謝謝很多人呢

【特別感謝】

-新店區公所社會人文課的 許課長、王怡文(場地協力)

-黃大哥(支援與提醒)

-新店中山里 潘威志里長、 陳櫻嬌 (Ying-chiao Chen)老師(宣傳、設備協力)

-中央公有零售市場二樓活動中心管理員 麗美姐(場地協力)

-我們的院子 //新店博愛街// Cash Lee (宣傳協力)

- 貳本規劃 佳鴻、翊慈、致力、柱子(行政、空拍協力)

-小城社區發展會 郭仁澤 (Leon Kuo)(設備協力)

-Nelly N Chen、景惟(攝影團隊)

- 江甫晏施渟雅(現場支援)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