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1 未知】(試讀)

FoxCabin
·
·
IPFS
·
fox-cabin.com開通了電子信,希望能有機會寫信給你,有興趣的話請到網站留下電郵地址吧~

Hello there~

這是我寫給你的第一封信。

Fox Cabin這個網站差不多滿一年的時候,我突然有了寫電子信的念頭。有這個想法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原先寫週記的計劃顯然失敗了。我原本期望透過每週一篇短文,鼓勵自己接收新知識,建立保持思考的習慣;而若能順道與別人分享也是好事,若有誰從中有所得,更是緣份。

可惜,過去一年不是抽不到時間寫,就是因不想破壞Instagram的格式,寫了也不貼;再數下去,就是礙於要製圖,設法把篇幅減少,結果卻寫不出話來,便索性不寫。檢討了種種原因,便認為換成電子信是較理想的做法,也希望因為篇幅較大彈性,讓文字保留點溫度,和讀者建立些聯繫,而非單向喊話。

坦白說,對我而言這是一項未準備好的新挑戰,充滿未知之數。正好,就以此為題吧。


未知是甚麼?

字面意思我們都懂。月初我偶然在YouTube發現哈佛大學這段影片,它請了三位教授分別說明在其專業領域怎樣理解不確定性。我很喜歡影片的概念,因它簡單提供了不同學科的觀點,而儘管表面上內容都互不相干,但從當中的又突顯出未知的特性。

  • 神經科學: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很片面,即使生活中的小事都充滿未知,換言之我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填補留白。偏偏人們天性追求安穩,不確定的東西會使我們緊張、焦慮,而每個人對此的承受能力都不同。
  • 文學:Certainty 和 Uncertainty追本溯源,來自拉丁文cernere,意思是分開、區分。看到未知、不肯定的事情時,區分到那是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是了解它的開端。
  • 天文學:需要估算不確定性,而這一步的重要性不亞於計算。儘管不確定性仍是不能確定的(雞有雞味),但有愈多可信的數據去模擬結果,就愈能減低不確定性。

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

我沒有甚麼「雞湯體」的深意文字和建議分享的是從一次訪問學到的東西。過去一年的工作需要不時向心理學家請教,記得有一次做的題目是風行一時的倦怠(Burnout)。當時心理醫生指,人們會放大失敗的後果,覺得難以承受,因而在事情發生前感到非常緊張和恐懼。這種時候,他會建議對方抽離一下,冷靜地想一想最壞的結果和最好的結果,若最壞的結果真的發生了,下一步是甚麼。很多時想到這裡,便會發現所謂的最壞後果並非Endgame,即使是最壞的結果,都不是無路。這練習的重點不是準確預測結果甚至做好最壞打算,而是減低當下壓力,以較好的狀態去應付未知的結局。

我還聽過另一建議,就是明白自己的行為決策和結果兩者有很多其他不可控的因素,簡單來說就是擁抱必然存在的不確定性,當明白成功包含幸運和時機之類,面對失敗時都會明白不全然是自己的錯。這樣不但成功時能保持謙虛,同時減輕不確定性帶來的重擔,也能使我們能專注於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做真正要做的決定,而不是害怕實際上怕不來的事。

不肯定使我們更可靠

月中看到一篇有趣的報道:What separates humans from AI? It’s doubt 當中提到機器學習出現過分自信的問題。例如當一個演算法不斷學習識別圖像,當研究員給它「看」它從未「看」過的圖像時,它當然答不出來。儘管如此,它的信心仍然違反現實地上升,愈來愈認同自己的答案。那是因為它沒有上述文學教授說的能力——看到並區別出自己不確定的事。反觀人類的腦袋,就有這種自覺。

所以,牛津的團隊正在研發懂得在決策前猶疑的機器,讓成功的話,機器學習又走近人們一大步。文中亦提到有多這種功能的潛在應用。

🔖 還想和你分享……

On Blackness and Noir in France — 我對法國的認識不深,雖然聽聞法國人對法文很執着,原來還有一個Académie Française,負責編字典和決定「正確」的法文。黑色的法文是Noir,但法國人說黑人會用英文Black這個字。幽靈寫手Ghost writer的法文,竟然是有冒犯性的Nigger。語言是我們組織、表達和接收想法的媒介,實在值得花時間斟酌。月初聽了這一集Podcast,推薦給同樣關心語言、文字的朋友,了解這兩個用語的故事。

Earth Timelapse video —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Google Earth,覺得在屏幕前就能看到世界各地,非常神奇。最近知道它推出Timelapse功能,讓人看到由1984年至今的變化。我看了幾個地方,例如我的家香港、發展迅速的越南河內、常出現在環境議題的巴西亞馬遜森林、最近再惹爭議的日本福島等等。推薦大家去看感興趣的地點,比對一下想像和現實中的變化,或許會讓你驚訝。

先說到這裡。

Best Wishes~


寫信與你分享所見所聞、所學所得

📚 閱讀 Reading 📝 寫作 Writing 🤯 學習 Learning 📦資源 Resources

每月1-2封,寄到你的電郵信箱 | 隨時可以停止訂閱。按此訂閱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FoxCabin網站:https://www.fox-cabin.com FB: 狐狸小屋 Fox Cabin IG:@foxcabin 自認識到Isaiah Berlin在《刺蝟與狐狸》裡對兩大類學習、思考、甚至做人的比喻,一直希望當隻狐狸。讀《小王子》,讓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狐狸。 現實當不了,只能以狐狸小屋為名,寫下雜亂的人生,雜亂的學途。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白日之下》的希望與絕望

從電影看以色列總理Golda Meir

[時事英文筆記】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