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偏执
无赖精神
鲁迅曾经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反转控也有着一样的无赖精神,有人对他说转基因没有毒,他答道要反转;对他说转基因物美价廉,他还是答道要反转;对他说转基因利国利民,他也仍然答道要反转。总之,转基因技术是什么原理,是好是坏,是利是弊,根本不是他所关心的,他只是关心自己反转的姿态,这种立场的理论根基就是无赖精神,也即崔永元之所谓“我就跟你耍流氓了”。
这种无赖精神还表现在某些公共事务上,比如否认全球气候变暖、抵制PX项目、反对建设信号基站或核电站、支持中医、反对市场经济等,这些具有无赖精神的人在这些公共事务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与做法往往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出于无知、偏见或自身利益考虑无视或否认事实,站死某一立场后不再接受任何反驳意见,拒绝将某一问题的事实讨论清楚,并不存在哪怕一丝被事实和逻辑说服的可能性,其韧性比青皮还要令人佩服。
说得学术一点吧,这种无赖精神可以称作偏执,普通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偏执的想法,但偏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偏执型人格,并产生被害妄想。非病理状态下的偏执可以定义为在脱离事实的基础上对某一观点或妄想的持续性偏好。“偏执的想法往往带有歧视、排斥、恐惧等情绪因素。偏执一般不会因别人的劝说或说理而有所改变,恰恰相反,越是劝说和说理,可能越加偏执。”(《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轻信伪科学》),因此任何试图说服偏执的人的尝试都是徒劳的,这也正是科普本身往往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我曾经跟人开玩笑说:“某一种备受争议的科学技术真正得到推广,其实并不是因为科普发挥了多大作用,而是因为反对这种技术的主体人群都死掉了,这一技术自然而然就得到推广了。”这句话多少有贬低科普贡献的意思,但我认为这至少代表了国内科普的现状。
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遭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还很低,社会分工既不明确,也缺乏专业精神。科学家、科学团体、社会学者、政府机构大都失去了民众的普遍信任,大多数国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甚至往往形成与官方态度相反的观点。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分工明确、程序公开、权责明晰的社会,把公共事务交给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后,应该尊重其专业能力与专业意见,同时建立监督与纠错机制,发现专业人士存在错误与腐败,也应该通过监督与纠错机制的正规途径进行修正与惩罚,而不是把本应属于专业人士的业内问题交由全民进行大讨论,并产生大量盲目的否定与批评意见,这不仅是社会精力、时间与财富的巨大浪费,也往往导致对国计民生不利的结果。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民众应该相信该行业专业人士的回答,而不是相信不知道什么是氯化钠的主持人的外行意见,更没有必要把外行意见拿出来进行全民大辩论;政府部门在做有关科学问题的决策时,也应以科学团体的意见为判断标准,而不是把民众的非理性声音凌驾于专业意见之上。
如果要靠大部分国民都深入了解某种技术,接受这一技术再进行推广,可以肯定地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政府部门以这一策略开展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那就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规划。比如,如果要让所有中国人都了解了转基因技术后再接受转基因食品,可以说全中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将达到100%。我不知道一百年以后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但是一万年以后应该有希望实现。
偏执形成的根源
偏执源于偏见,而偏见的主要根源在于盲目的自信。
康奈尔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曾总结出一种Dunning-Kruger 效应(达克效应):越是无知的人就越自信。当一个人知识越来越多,自信心会下降,但是突破临界点以后,自信心会回升,但之后不论怎么回升,都不如一开始一无所知时那么自信。
这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的朋友圈里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低级谣言,特别是那些由于时代原因缺少正规教育的长辈们,更是在我们指出这些谣言的不实之处后,把我们踢出了家族群、校友群、同事群等等。他们确实存在着过度的自信,夸大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水平,而如果他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与面子,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往往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认可晚辈或他人的正确看法,然而大多数人放不下的正是架子与面子。
同时,偏执源于自省能力的缺失,偏执的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或上了年纪的人而言,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与错误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们往往不愿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认为承认自己的不足意味着失败、丢脸、失去权威与信任,也正因此,即便明知自己犯了错误,也往往不愿承认与改正,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那些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与无知的人,却往往能在各行各业创造出不俗的成就,如奠定了曹魏基业的曹操,领导了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等,都是这一类人的代表。他们敢于承认自己(或自己国家)的不足,敢于承认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了自己,并勇于向超过自己的人学习,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功业。这些人恰恰是克服了大多数人身上所具有的偏执,把事实摆到了比自尊更高的位置,把自身价值的提高视作最高的价值追求。
而那些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如为了面子)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与无知,偏执地相信自己判断,刚愎自用的人,则往往面临着最终的身败名裂,这是由无数的历史事件所反复证明的。当然,历史上也存在着那些缺乏主见、耳根子软、优柔寡断,被他人意见或忽悠裹挟着随意更改做法的人,也并没有因为听得进别人意见而得到什么好的下场,所以,不加甄别地一味地听取别人意见,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如何克服偏执
因此,如何判断应该坚持自我还是从善如流,并避免成为缺乏主见的人,我认为应该以事实作为判断依据,而如何判断事实的真假,我认为应该交给科学思维与方法。
一个人如果不经历一定时间的学习,就无法脱离蒙昧无知的状态,无法形成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而要实现从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以更理性的逻辑分析问题,用更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至少要学会全方位收集资讯的能力,这种学习既可以是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可以是严格规范的自我学习。这种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严密的逻辑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上的任何事物的真假判断应基于事实证据,而证据应符合可重复性、可证伪性的要求,把个人或社会的固有偏见剔除,不因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对事实的判断,并在事实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判断与举措,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偏执。
正如罗素所言: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先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而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而如果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判断,坚守自己的立场,避免使自己成为随波逐流、缺乏主见、畏首畏尾的人,则不是偏执,而是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优点,或者说叫执着,偏执与执着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尊重了客观事实。正是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执着塑造出了坚信日心说的布鲁诺,坚持进化论的达尔文,坚持科普的方舟子这样的人物,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往往是由这些坚守真相、百折不挠的人所推动的。
扫码关注、点击文章开头“求真者”或搜索微信号关注:qiuzhenzhe2018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