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番茄米线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网左实践总结1:我为什么反对网络报刊

番茄米线
·
即便是新闻联播这种“电子报纸”也越来越没人看了。现在还办报纸是逆时代潮流而行。

本文写于2022年9月15日至12月16日,其中可能有不少错误,请辩证阅读。

前言:

我从2021年三月左右进入“左圈”,再到今年八月末二次退网,期间混迹过多个“左群”,也亲自参与过三个网络学社的创建或改组,也算是个“网左”了吧。在这么久的时间中,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触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思想,这是我需要感谢“左圈”的一点,但我也逐渐认识到“左圈”乃至“网左”的不足,这也是我退网的原因之一。我想从我这段时间的实践中批判性地总结出“网左”的现状和我个人对此的思考,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但是,不可否认地,“网左”总体来说确实是进步的,他们要比一些麻木者、漠不关心者和肉食者进步得多,他们是在资产阶级残酷压迫下抱团取暖的、可以接触到网络生活的群众。“网左”形成的“左圈”也为许多来寻找答案的迷茫者,如一年半前的我,提供了资源和平台。但是,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网左”在这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显然已经无法背负起历史的重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当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其,并汲取经验、另寻他路。

主目录:

前言

(一)我为什么反对网络报刊

(二)进群即同志

          (1)天山上下来的王明

          (2)不是幼稚病,是纯幼稚

          (3)要当老大的张国焘

          (4)当“团结-批评-团结”成为教条

(三)建群即建党

          (1)网群独裁不可避免

          (2)民主的前提

          (3)网络左群的基层

          (4)自娱自乐的网左

          (5)网络左群存在的原因

          (6)网络左群最好的归宿

附录:

(四)圣母X与和事佬

          (1)左圈圣母X: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2)左圈和事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五)浅论网左的统一战线

          (1)论中间派

          (2)论“血统论”

后记

————————————————分割线——————————————

(一)我为什么反对网络报刊

本文完成于2022年9月18日

先下结论,因为网络报刊是对于其他人和历史的粗劣模仿。这是许多同志和网群目前都会犯的一个问题,可以勉强算作一种机会主义。

我作为某网络报刊的创建者,突然反过来反对网刊,我想大家也许都会很疑惑我的思想变化。我先说说我创建某报刊的历程。我最开始创立报刊,首先是因为看到了其他同志在办网络报刊,然后就产生了想模仿的想法。然后我当时所在的那个学社基本上天天吹水,有一个同志某天就提议:“我们要不干点事吧。”我就附和说好啊我们办报刊吧。为了办这个报刊,我甚至跑去借鉴了《新青年》,前朝剑斩本朝官了属于是,就好像列宁当年办了《星火报》、陈独秀当年办了《新青年》,我们也一定要办个什么报刊才好。由此可见,我当时是这个想法,不过是一种模糊的空想、一种对于他人和历史的模仿、一种“我们做点什么吧”的焦虑,这几乎就是主观主义的体现。据我了解,很多其他的同志也有这样的状况。

网络报刊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脱离实践。之前说了,这个东西几乎就是浮在天上的空想,落不到地上就是其特点之一。其一,我个人所知的几乎所有报社都是要靠拉别人写的文章当稿子,而且往往投稿不足,这就决定了报社对于文章的内容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从而造成“不得不来者不拒”的状况,而这些文章大部分都由脱离一线生产的学生撰写,更有甚者许多作者本身就来自资产阶级家庭,这里并不是要对学生群体提出批判,但现实就是他们写出的文章理论性过强,而且有些幼稚的小作者还喜欢卖弄名词包装自己,其大部分文章也都偏向时事点评、理论解析类,与劳工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综上述特点就导致报刊传播范围极狭窄,甚至不能覆盖绝大多数学生群体,受学校压迫最狂的那些“卷王”们根本就没时间看,也不会看。其三,报刊的形式本身就是脱离实践的。报刊一期有好几篇文章,而且往往主题不同且篇幅较长,需要专心阅读,需要阅读很长时间,而且需要一定的文化能力,还要有闲心去看这些东西,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几乎只有资产阶级和小知识分子群体,很多白领都做不到,更别提工农群众了。

有的同志又说了,那我把报刊打印出来去分发给工人,这总不算脱离实践了吧?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我认为报刊这个形式本身就是脱离实践的;其次,如果真的要去打印出来发给工人,那为什么要做成报刊的形式呢?直接单独发特定的文章不好吗?报刊本身不仅目标大容易被晶哥盯上,还需要很多的阅读时间甚至能力(此处批评某些术语名词乱飞的文章),而这是大部分工人群众所不具有的,这就使得报刊本身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设计封面、给自己冠以“主编”或“副主编”的头衔,还给自己起个“xx报”的招牌,我们又不是要挂在店里卖;而且,既然都可以直接接触到工人群众了,为什么不能脱离纸面文书这种知识分子的形式,直接口头宣传,用最真情实感的方式拉近和群众的关系、建立信任,这不比那种鲁迅式(某些时候叫胡适式更合适)的从上而下的灌输更好吗?

报纸、杂志的出现是因为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不得已为之。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是报纸和杂志的高峰年代,在以前出了爆炸性新闻得要报童沿街大喊“号外”才能让大家知道,而现在只需要打开任何多媒体网站,巨大的标题和夸张的图像就会立即吸引住你的眼球。报纸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了,纸质刊物也在逐渐消失,因为它们本质上就是把一堆小文章合订成一个合集,这样在那个信息技术落后的年代,不管是看起来还是卖起来都方便,如果出一份文章就卖一期报纸,那成本岂不高得离谱?这就是报纸存在的原因。而现在不一样了,你根本不需要印刷几千几万份报纸来传播信息,你只需要把文章发到网上,自然就传播几万次;你也不需要把很多文章合订在一起,因为现在完全有支持单独阅读一篇文章的技术(合订在一起看反而不方便且费时,而且不易于传播)。即便是新闻联播这种“电子报纸”也越来越没人看了。现在还办报纸是逆时代潮流而行。

网络报刊另一大问题就是组织性低下。目前许多报社可能都是两三个人一拍脑袋决定干的,也就只是靠这两三个人撑着,基本上包揽所有工作。这两三个人要是有啥事干不了了那报刊立刻就寄了。而且这种问题在网络上没法解决,就拿报刊工序中工作量最大的排版来说,这个真的只能一个人做,线上交流效率的低下不足以形成有效合作,且将文件经常要传输给别人也是一个麻烦事。这样的生产效率极低,且漫无目的,更像是为了体验那种回归劳动本身的快乐。而且目前这样的报社光我知道的就将近二十个,内容五花八门,甚至有一稿多投的现象,而这个问题是在网络平台上无法解决的,要想真正地去做报刊就只能靠线下组织。

而且我还要指出一点,许多办报刊的同志都在极力避免在文章中冲塔,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既然我们要给群众灌输革命思想,那就不能像保皇党或者改革派一样打擦边球浅尝辄止,我们需要明确地指出问题的本质。我们就是需要告诉群众,现在的特色已经不是社会主义了,不然群众也依然会沉浸在一个“赵家皇帝都是好人,就是身边奸臣太多”的幻想中,其实我相信很多群众的思想都已经达到了这一步,我们也更没必要像《新青年》一样“二十年不谈政治”。这时候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指责我说这个是找死啊这个盲动啊之类的,那我只能这样告诉你,你就在网络上蹲着吧,蹲一百年也不会有什么用。是的,这样做确实是很危险,但如果怕危险,那建议右转保皇党。我认为,许多同志都过分地高估了特色的统治能力,这源于我们对于敌人的不了解,打交道太少,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才造成了心底莫名的恐惧,这正是敌人想要看到的。

总而言之,网络报刊整体依然是进步的,这依然是阶级斗争铁的表现,也是同志们试图对抗异化、回归劳动本身的伟大实践。但我还是希望同志们能时刻用毛主席的话:“实事求是”,来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了对历史盲目模仿的陷阱。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