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的三角關係
壓力是甚麼:
壓力就是我們對外界要求的身心反應。當我們察覺壓力存在,表示它可能已對我們產生影響。壓力互動的因素包括,外界要求、自身限制、可得支援。在這個三角關係中,每個因素的變化連帶它們之間的互動就影響著我們的心情、生活狀態,甚至我們的精神健康。如果我被要求接待一個難纏的客戶(外界要求)、而我本身對業務並不是很熟悉或我性格本來就很怕這一類人(自身限制),那我便很有可能感到有壓力,這時候如果有同事表示可與我一同處理(可得支援),那我的壓力便可能會有所舒緩。外界要求一般無法控制、自身限制在短時間內亦難有大的正面變化,所以最有希望在短時間內改善的就是當事人可以得到的支援。
同一件事(外界要求),每個人會因為各自的不同情況(性格、經歷、身處環境)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最差的情況就是外界要求高、自身限制大、但可得支援少。
處理策略:
針對外界要求: 我們可嘗試協商,如果是工作的限期,找你的上司或客戶,看看是否可以在合理範圍內延期,而你也可以為延期做一些補償(送客戶一些優惠,或向上司表示多給一些時間出來的製成品會比之前預期的更好,具體說出優化了的環節)
針對自身限制: 我們可嘗試突破,當然這不是一時三刻可做到的事,所以需要在平時努力,不可到問題出現時才為此煩惱。有朋友在工作中常常都因為公眾演說而遇上困難,其實多年來他都有機會可為此做改善,但往往眼前的問題過去,他便又再安於現狀,結果仍是重複受同一個限制困擾。我同意要突破限制很多時要衝破一些心理關口,並非易事。不用責怪自己,我越來越相信這心理關口與我們面對困難或挑戰的威脅時腦部的反應有關,如大家對這一方面有興趣知更多,可給我留言,我會再另寫文章嘗試說明。
針對可得支援: 我們可嘗試爭取,而支援可分為正規及非正規,正規的支援就是社會服務,但我也承認,能否接觸到合適自己需要的服務有時要靠運氣,過程有時會比較轉折,但有機會也鼓勵嘗試,如果真的一頭霧水,可嘗試網上搜索或致社福機構,即使那機構的服務不合你,他也應該會替你連接到合適的服務。所以過程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最後可到達目的地的機會率仍是甚高的。而非正規的支援就是家人、同事、朋友。想想當你遇到困難時,你會安心找他協助的人是誰? 有多少個這樣的人? 如果數量不多,那可能是你的社交網絡可以再擴大,也可能是你與網絡內人群的關係可以再加深。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在社會中生活免不了互相協助,能成為對別人有貢獻的人本身也是一件樂事,而與親友相聚,建立及強化關係也是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快樂的元素,所以實在是何樂而不為!
總結:
上述壓力的三個互動因子希望可給予大家一個參考,看看自己在各個因素中的現況如何以得知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而如果閣下為助人專業的一份子,那這三個互動因子也可成為個案評估的參考,同時也提供介入的方向,可活於個人工作及小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