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觀察室」4、世代間自戀結構差異

寓森
·
·
IPFS
·
舊世代是被強加了堅固的結構,但是可能不符合本性,雖然穩定,但是始終存在著內在衝突與不協調;新世代比較少被強加不喜歡的結構,比較符合本性而不感到衝突,但是如果發展的不夠理想,就容易因為缺乏支撐而不穩定。

延續「父母與老師心理角色的變化」這篇文章中,「超我」的弱化所產生的影響,我想嘗試進一步討論世代間自戀結構的差異。

因為「超我」的弱化,「自我」理論上少了一些僵化的限制,功能上應該變得更彈性自由。這確實反應在 i 世代的變化裡,他們思想變得更開放、也更包容,無論是性別還是種族差異,這是出現在「 i 世代報告」裡客觀數據調查的結論。但我想不僅美國如此,台灣應該也一樣,幾年前的同婚議題,支持者多半是年輕族群,與年長族群形成強烈的對比。

但也因為 i 世代的「自我」變得更「自我」,群體的價值與需要對他們而言就不是那麼優先考慮的事項了!除非群體的價值能保護他們的自我不受侵擾,否則 i 世代不一定想接受。他們未來可能比目前的世代更不想生育小孩,要他們為了國家未來整體的發展去生育,是不可能說服他們的;相對地,他們會比較在意環境議題,因為會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會有重大的影響。這樣的情況也反應在工作的態度上,如果工作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上的壓力,或是沒有給他們感覺足夠的回饋,他們很難維持在這些工作上。老一輩那種以公司為榮,為公司的整體發展願意犧牲個人生活,已經不太可能出現在 i 世代的思維裡了!他們寧願「躺平」,也不願意在感覺壓迫的環境下工作。

他們的情緒反應也是如此,因為比較自我,他們也更在意與保護自己的情緒感受。他們對於比較刺激性的言論難以忍受,反應也比較大,我覺得這也跟他們很容易感覺到被「霸凌」有關。以往的霸凌比較是肢體上的攻擊,現代的霸凌多數是言語上侵擾或是態度上的排擠,而後者的方式是更不容易發現與預防的。這樣的情緒敏感同時也是造成「同溫層」效應很重要的因素,他們會不想去看到讓他們感覺不適的言論。「 i 世代報告」裡更提到在美國,大學生已經不歡迎言詞比較激進的講者到大學演講,甚至要求大學要設立所謂的「安全空間」,讓他們感覺不適時,有一個可以隔離的空間保護他們。

另一個伴隨「超我」減弱出現的,是青春期的叛逆性減低與延後發生。就一般心理的發展而言,青春期是確認自我形象的時期,人格在青春期後會大致定型。因為威權的減弱,少了反抗的對象,i 世代的叛逆行為變得不太顯著;但同時他們的成長速度也趨緩了,更長的時間依賴父母,不急著離開家。這當然跟整體就業環境不佳,普遍低薪的狀況有關,除非有很理想的工作,他們寧可先依賴父母。

但是這兩種情況的同時發生,讓我思考:是否有時候外界的壓迫,反而容易讓我們發現自己要什麼?就好像有時候只有在失去什麼的時候,才會發現這些失去的事物對我們的重要性。藉由外界對自我的衝擊,或許可以像掏金或是鍛鐵一樣,去除掉一些不重要的雜質,留下真正重要的特質。這是否是之前生活在比較艱困環境的世代,似乎能夠有比較穩定的自我認知與堅韌的性格的原因。

在資訊開放的時代,i 世代在太多的選擇中徘徊,舉棋不定,也形成了特殊的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現象,一直在擔心錯失什麼,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不是天生有明確的特質與性格傾向(這通常是具備較好天賦的人),又缺乏適當的引導,很容易就會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感到茫然。然後在目前社交媒體所呈現的扭曲表像下,只會不斷感受到自己的普通、平凡甚至是匱乏,造成自戀結構的脆弱。

如果用比較簡單的比喻來形容新舊世代自戀結構:

  • 舊世代是被強加了堅固的結構,但是可能不符合本性,雖然穩定,但是始終存在著內在衝突與不協調;新世代比較少被強加不喜歡的結構,比較符合本性而不感到衝突,但是如果發展的不夠理想,就容易因為缺乏支撐而不穩定。

  • 如同選擇了一個經過長時間驗證,但是可靠的模板來蓋房子,雖然制式且缺乏變化,但是有很大機率可以耐住多數的衝擊;如果自由發揮,任意地隨自己的喜好來蓋房子,或許造型多變美麗,但是否能經得起各種自然力量的衝擊與考驗就不一定了!」

事物往某個特定面向發展時,必然同時會伴隨正面與負面的結果。i 世代雖然在自我發展上面臨了一些困境,但我很喜歡他們開放與包容的態度,而這是我認為未來世界中,人類社會能夠穩定發展非常需要的特質。他們或許長的慢了點,但是如果能給他們時間,不要留給他們一個太糟糕的世界,不要讓他們因為害怕而退卻甚至放棄,他們或許能成為人類史上最有創意與最包容的一個世代。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寓森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正在關注 i 世代一題...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戀觀察室」3、父母與老師心理角色的變化

「自戀觀察室」2、網路對自戀的影響

「自戀觀察室」1、關於 i 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