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當編輯嗎?在面試之前,再問自己一次,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編輯?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
IPFS
·
編輯,就是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內,依據不同的要求,將讀者所需的材料組織成可以近用的內容,並公之於眾的工作。

決定一位編輯的,是他產製的成果。

書籍編輯、網站編輯、新聞編輯⋯⋯面對的職場樣態與工作節奏各不相同。配合著截稿期限不同,有人是每天背負著定時定量的結案壓力、而有人則是一週一週的結算(卻沒有週末可言)。在網路資訊爆炸已是既成事實的現在,如瀑布般傾注在線上的內容爭相搶奪著閱聽人的注意力,什麼樣的內容吸引人?什麼樣的內容「現在」有人看?身在這龐大內容產業鏈中的編輯一職,無時無刻處在「被需要」的焦慮之中。而這份「被需要」的時候,不僅容易被取代,也往往轉瞬即逝。

「時間」的觀念,是作為一位編輯最重要的基本認知。編輯不是(創)作者,不是設計師,不是插畫家,而是匯聚這些各方角色的中心點,沒有太多拖延的餘裕。如果編輯沒有時間觀念,這些角色之間彼此的連結就有可能中斷,進而影響最終產製的成果。

無法趕上截稿日的內容,沒有在及時的時間點出版的內容,若因此無人聞問,就什麼都不是。「出版」意味著將內容公之於眾,若無法流通於世界,那些就只是整理好的一疊紙罷了。編輯,就是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內,依據不同的要求,將讀者所需的材料組織成可以近用的內容,並公之於眾的工作。

這樣的工作,依據內容產業的不同,在求職網站上足見以下職缺:

  1. 教科書、教材編輯:掌握政府政策,整合主編與作者群之進稿與架構,設計個別科目之教案。
  2. 影音編輯:撰寫影音內容企劃、腳本與分鏡,執行影片拍攝、剪輯與後製。
  3. 美術編輯:控制與規劃書籍版面、封面構成、裝幀設計的總監,負責操作各種設計與編排軟體,且熟悉現時流行與受歡迎的設計方式與風格。
  4. 教案、課程編輯:適性課程企劃發想、接洽與邀約專業講師,現場活動製作與執行。
  5. 採訪、報刊編輯:開發與接洽受訪者、作者,能獨立採訪、搜集素材、考據資料與寫作。
  6. 專業領域編輯(財經、醫學、法律、科技、時尚、漫畫、繪本、文學、學術等族繁不及備載):對負責領域有專業學門程度的熟悉度,開發相關領域作者、議題與內容,查證與調整內容正確性、易讀性,獨立撰稿並提供作者諮詢。
  7. 網路社群編輯:掌握網路與媒體動態,追蹤時事議題動向與發展,整編即時資訊與查證內容。操作各網路社群行銷工具,設計製作資訊圖表與執行虛實整合活動。

而以工作內容關切與處理的層級不同,亦可分為:

  1. 文字編輯:協助修潤稿件之文句,使之通順易讀。在不影響原意或原文情況下,將稿件精煉成語氣一致、符合中文語法、合乎該文類讀者需求的幕後協作者。典型的形象是拿著紅筆伏案於稿堆之中的人。
  2. 責任編輯:綜掌一書出版專案之各項細節,並且負責彙整稿件、素材、第三方權利物件以及與作者、協力者們約定各種權利義務關係。對原始稿件有獨立的見解,並從無到有發想書籍出版之樣貌,監督作者寫作方向、調整稿件脈絡以符合讀者或市場需求。將原始書稿剪裁成理想的「書」,同時也是一本書各種錯誤的最終負責人。
  3. 企劃編輯:掌握書市與閱聽人的喜好與脈動,串連編輯端與行銷端的執行者,在還沒有書稿之前就能想像書的樣子。找出書市、讀者等待、尋找與期待的書,開發作者與書系,並緊跟國內外書籍出版之流行與趨勢。發想新書內容與執行方式,設定出預期目標與行銷方式。
  4. 內容編輯:將未成形或已出版之內容重新提煉,了解除了傳統書籍出版之外的各種媒體形式,如電子書、互動式電子書、有聲書、課程、節目、廣播、Podcast、Youtube、影劇等,挖掘「內容」本身的潛力與轉化能力,並將其推送至除了書以外的媒體形式進行多媒體內容出版或製作成可體驗式的內容。

再以傳統編制職等與責任範圍不同,常見的職銜有:

  1. 總編輯:定調出版與編輯原則,掌握或能影響出版產業動態與政策。關切各項出版案是否如期執行及成效,指揮出版社之內容產線朝向特定的方向前進。是編輯作為各方連結匯聚之處集大成者,導致許多出版案經常必須透過總編牽線。
  2. 領域主編:又或是書系主編,實際在前線監督與規劃出版內容者。是出版案的守門人,在書稿成形之前便須判斷潛力與是否符合出版方向,控管風險與預防法律問題,評價並指導內容出版專案的進度細節與最終成果,與總編輯共同建構出版社SOP、體例與品牌形象。
  3. 執行編輯:對出版案負責的中樞,提出並執行不同出版案的具體工作,如邀稿、審稿、整稿、發案、簽約、版權、申請補助、追蹤進度、提出修改意見(增刪、下標、重組、校對、查核)、撰寫文案並監督製作品質。在沒有專職行銷人員的情況下,在書籍出版後需跟進新書活動規劃與參與、媒體聯絡、操作行銷工具、銷售活動提案並接洽通路、書店或同業以展開合作。
  4. 助理編輯:搬書、處理出版社直銷訂單、讀者服務、書庫盤點與維護、查找資料與比對稿件、資料建檔歸檔、採訪跟拍與剪輯、寄送媒體與作者贈書、出版社社群媒體經營(兼設計圖文內容)、報帳。在出版社行政與庶務工作之餘,協助編輯進行校對、整稿、企劃發想與行銷工作分工。
  5. 特約主編:又或是掛名主編,對特定書系或文類極其專業且擁有相對應的名聲,認同出版社之出版理念與書系規劃,擔當起特定叢書之總主編或出版計劃召集人。針對文稿內容之專業性進行審查與把關,或負責邀請作者參與進該出版計劃。
  6. 代筆:又或是影子寫手,透過作者口述或其他方式提供材料,由代筆統整後依據作者要求撰述部分或全部文章、內容,且未能署名於著作中,而是獲得捉刀或代筆費用,且不得聲有著作之權利。

有鑒於招聘薪資公開化,我們可以更透明地了解在台灣出版產業與編輯的薪資水準。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薪資公秤」(薪資行情)單元,108年編輯職業類別的平均月薪水準簡單條列如下:

  1. 資歷1年:學士28,591元;碩博士31,151元~31,520元
  2. 資歷1~3年:學士31,561元;碩博士34,434元~35,607元
  3. 資歷3~5年:學士32,093元;碩博士35,717元~37,221元
  4. 資歷5~7年:學士32,093元;碩博士35,717元~37,221元
  5. 資歷7~9年:學士36,702元;碩博士41,437元~43,330元

實際再參看本文撰寫當下能找到的職缺,我舉隅部分之薪資範圍如下:

  1. 助理編輯(經歷不拘):月薪24,000~30,000元
  2. 國文科助理編輯(經歷不拘):月薪32,000~40,000元
  3. 資深編輯(五年以上):待遇面議(經常性月薪達40,000元以上)
  4. 課程編輯(一年以上):月薪30,000~45,000元
  5. 採訪編輯(兩年以上):月薪26,000~32,000元
  6. 醫學編輯(三年以上):待遇面議(經常性月薪達40,000元以上)
  7. 法律編輯(兩年以上):月薪30,000~40,000元
  8. 數理科編輯(經歷不拘):月薪25,000~90,000元
  9. 童書責任編輯(一年以上):月薪28,000~39,000元
  10. 網站編輯(經歷不拘):月薪28,000~40,000元
  11. 動漫編輯(兩年以上):月薪29,000~32,000元
  12. 輕小說編輯(兩年以上):月薪27,000~29,000元
  13. 金融編輯(一年以上):月薪35,000~55,000元
  14. 英語教材編輯(五年以上):月薪40,000~50,000元
  15. 服裝編輯(一年以上):月薪25,000~40,000元
  16. 社群編輯(經歷不拘):月薪28,000~35,000元
  17. 企劃編輯(三年以上):待遇面議(經常性月薪達40,000元以上)
  18. 主編或副總編(三年以上)月薪30,000~50,000元
  19. 數位內容主編(五年以上):待遇面議(經常性月薪達40,000元以上)
  20. 總編輯(六年以上):待遇面議(經常性月薪達40,000元以上)

在來看看職缺的分布:

  1. 台北、新北、基隆:全職共598職缺(78.8%)
  2. 桃園、新竹、苗栗:全職共33職缺(4.3%)
  3. 台中:全職共59職缺(7.8%)
  4. 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全職共14職缺(1.8%)
  5. 台南:全職共24職缺(3.2%)
  6. 高雄、屏東:全職共16職缺(2.1%)
  7. 其他:全職共15職缺(2%)

在傳統「責任編輯」的身分之外,成為當前龐雜資訊社會中知識的引路人。

我沒有去細究以上職缺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公司屬性,也無法判準說實際去面試時,是否符合這些公開的薪資水準,只提供給大家一個從外部俯瞰所謂「出版業職缺」的樣貌。出版從業人總是自嘲「這是一個靠夢想」支撐的工作,如果對書、對內容沒有愛,是做不下去的。這某方面側寫出了出版業前景不被社會肯認、所得報酬與工作量不成比例的行業,但你也不得否認在這行之中仍有人出類拔萃,並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就是那些負責拉高薪資水平的少數人)。

「明星編輯」的出現描繪了在出版業現實環境下,順應自媒體時代而生的指標性現象。在職涯發展受限、傳統行銷方式競爭力減弱的情況下,編輯從書後走到書前,成為更多面向的「選書人」、「內容策展者」、「知識說書人」。小型出版社、獨立出版的門檻降低,出現許多「一人出版社」,由編輯處理出版線上所有大小事務,並進而化身書的代言人,在傳統「責任編輯」的身分之外,更成為當前龐雜資訊社會中知識的引路人。

臺灣的明星編輯夠多嗎?我認為還不夠多。我們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越來越多編輯走出幕後,不管是出來揭露出版產業的酸甜苦辣、嗆辣地評論同業、或是分享出版前線的工作內容與小知識,讓更多人進一步認識我們習以為常的「書」背後的產業。但似乎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突破出版圈子的編輯「明星」,成為同溫層以外受到大眾認知的指標人物,甚或許他本身也能成為一位暢銷的作者。這將還是一個你可以嘗試踏進出版產業的理由──那個人還沒出現,你會是那個人嗎?

若果我們將編輯職業的成長從傳統的職銜中拉出,以與周邊環境的影響力層面來看:

  1. 菜鳥編輯:譬如M編,初步熟悉一本書從無到有產製的流程,逐漸建構自己習慣的工作SOP,多半隸屬於既有的出版社、文化產業體系之下,在現成的制度中按計劃完成出版工作。
  2. 合格編輯:建構完備「自己」與媒體、作者、協力者(譯者、設計師、攝影師、插畫家、排版師、印刷廠、客戶)及通路的關係,在不同領域擁有自己的「口袋名單」,能打通為了製作出一本「理想的書」的各個關節,將工作分配給正確的人,獨立判斷與定位「內容」本身的優劣與市場,並在「文化產業」裡兼顧藝文與商業的出版精神與手段。
  3. 明星編輯:從版權頁的責任編輯頭銜中走出,成為「內容」本身的製作人,與作者共同站上理解書、詮釋書、推薦書的第一線。本身的專業素養已足夠成為某一個領域或學門的代表,並能透過傳統或自媒體經營自身的品牌形象與讀者、大眾直接對話,用更接近大眾的語言與讀者、非讀者互動。最終除了是一位書籍或內容的導演、組織者之外,更是一位價值的賦予者──而最終評價他是否成功完成以上事情的標準,就是他是否為(同溫層以外之)大眾所熟悉與肯定。

編輯往往是三頭六臂似的,在不同的職場環境中兼任數種身分,並同時處理不同層級的工作。

上述用不同標準與範疇區分的所謂「編輯的類別」都難以一言以蔽之,也無法精準描摹出實際工作線上的編輯樣態。在整理、歸納的文字之外,編輯往往是三頭六臂似的,在不同的職場環境中兼任數種身分,並同時處理不同層級的工作,進而也壓榨出許多畸形的編輯生態。

常有同業苦笑稱「自己根本才是設計師、攝影師、譯者⋯⋯」,嚴重者也曾揭露過編輯才是幕後真正的寫作者。前者,我認為這是十分草率的說法,大幅輕忽了專業的重要性,也讓人有編輯過分自大的認知;後者,則正是過分追求商業利益下壓榨編輯的情景。

如同前述,一位合格的編輯應當是打通編輯線上的各個環節,並把工作分配、交付給正確的人身上。編輯不應以批改與修正為主要工作,或陷入以為編輯的工作就是要予以調整的錯覺。出現譯稿爆炸、設計稿爆炸種種情形時,反而得回過頭思考:事前的溝通與調查是否充足?是否真正了解協力者的能力範圍、工作排程與習慣,以及你發案的報酬是否合理?最後,當編輯對這些專業協力者指指點點時,也必須注意你的意見是否越俎代庖,甚或越改越糟而不自知。

當然,也有現階段你無法影響決策的時候:譬如譯者為作者指定的好友、學子;設計師被欽定但難以溝通;上頭交辦要出版的書,作者卻不配合改稿⋯⋯這些會是不同的難關,也會是接下來我分享在目前職場所見所聞的主題。

在未來的文章中,會接續探討成為編輯,所面對的工作線各個環節,以及所需具備(也是我正在學習中)的職能、技術。

本文同步發表於方格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