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夠聽得見安靜嗎?

SAMPLE
·
·
IPFS
·
早於工業革命時期,基於城市裡的引擎、火車、槍火等聲音的增加,學者開始研究噪音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十九世紀的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就將「音樂音調」和「噪音」清楚區分,後者指聲音「混雜且亂七八糟」。後來,學者慢慢延展至研究原始部落、郊野的噪音,才開始發現噪音與人類社會活動息息相關。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隨着時代變遷,環繞人們生活的聲音一直變動。可是在留聲機、揚聲器發明之前,人類只能依靠口耳相傳、文字紀錄和樂器等,記錄每一種聲音。生活在地球之上,人類沒有辦法體驗「完全安靜」,皆因環境中有各種聲音因各類活動而產生,混合而形成 #噪音(noise)。

早於工業革命時期,基於城市裡的引擎、火車、槍火等聲音的增加,學者開始研究噪音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十九世紀的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就將「音樂音調」和「噪音」清楚區分,後者指聲音「混雜且亂七八糟」。後來,學者慢慢延展至研究原始部落、郊野的噪音,才開始發現噪音與人類社會活動息息相關。

一八七七年,愛迪生發明了 #留聲機(Phonograph)。「留聲機會一再重複播放給永遠不會認識你的一代人,每一個隨便的想法,每一個喜愛的幻想,每一個你選擇對着這薄鐵膜耳語的虛偽言詞。」

與此同時,科學家也著手研究播放的技術。德國科學家艾倫.布魯姆林(Alan Dower Blumlein)在一九三一年申請了一項 #雙聲道 錄音系統的專利,旨在通過符合人耳的設計來增強音頻的沉浸感,並創造了雙耳聲音(binaural sound)這個詞。

那麼,我們如何形容周遭聽見的事物?加拿大音樂家 R.穆雷.謝弗(R. Murray Schafer)在七十年代首次普及「#聲音地景(Soundscape)」一詞,美國歷史學家艾米莉.湯普森則以此為基礎發展想法,指出「聲音地景」既是物理環境,也是感知該環境的方式,因此既是一個世界,也是為了理解該世界而構建出來的文化。

當環境聲響與噪音可被完整紀錄後,音樂家便以此加入音樂創作,藝術家也會透過不同的錄音器和揚聲器進行藝術創作。一九七三年,John Cage曾寫道:「無論身在何處,我們聽見的大多是噪音。每當我們忽略噪音,它就會干擾我們。如果我們傾聽噪音,就會發現它的迷人。」

在實驗音樂和聲音藝術的世界中,操作簡易而唾手可得的揚聲器,讓聲音能從單聲道、雙聲道、環繞聲等,以其完整形態呈現,並作為媒介、物料、物件、空間,成就表演及藝術作品。一年一度的「#聲形2023」聲⾳藝術節將會回歸,並於十一月於大館舉行。「聲形2023」聲音藝術節包括三場表演和一場工作坊,節目詳情將陸續發佈,敬請期待。 @contemporarymusikingh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AMPLE❛ 如果可以這樣做雜誌 ❜ http://linktr.ee/samplemaghk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HOME|家在何處?

為何遊戲需要筆記?

不會腐爛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