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與理解始終勝過講理與懲處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我們必須要認知到我們想要達成的目的是教導孩子完成某些事,而他們最不需要的是父母的冷落與責備,而是陪伴。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這些恐懼而影響了父母現在的作為。

怎麼說呢?當你認為現在如果在小孩面前讓步了,以後情況就會往更壞的方向去發展,卻從未想過此時此刻小孩心理需要的是什麼?

父母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現在必須要訓練他,不現在訓練的話以後還得了?」

當你腦中浮現了「訓練」兩個字,其實就是單純只就行為上的訓練來思考,當然孩子願意接受訓練的話當然沒有問題,萬一不願意接受呢?

通常父母會採取嚴肅強硬的態度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倘若沒有達到標準便約法三章採取懲罰。(剝奪權利或體罰等)

但我們卻沒想過孩子的心裡可能是不甘願的,不理解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些事?即便想做卻不知道從何做起或是做事的訣竅,當缺乏頭緒與動機時,自然很容易拖延或放棄。

此時,父母該做的並不是去指責他們不遵守約定,而是應該陪在他們身旁與他們一起展開行動。

許多父母可能會說:「這是他們自己造成的,為什麼我要跟他一起做?我現在陪他一起做,他以後就會⋯⋯⋯⋯。」

其實這就是父母誤把親子教養當成戰場,與小孩展開一場全盤皆輸的角力戰。

我們必須要認知到我們想要達成的目的是教導孩子完成某些事,而他們最不需要的是父母的冷落與責備,而是陪伴。

如果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做,他們會感受到父母的愛。

如果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做,也會減少他們心中的孤獨感。

如果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做,會不至於讓他們感受到懲罰心態。

如果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做,並不會讓他們變成一個更糟的人。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小孩擁有愛,但卻吝於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給予陪伴與理解,以為給予那些不健康的食物及物質上的滿足所看見的笑顏才是愛。

所有的親子教養都不是一朝一夕單憑口號教條就能得來的,而是必須花費長年的時間去關注與陪伴才能一點一滴建立與孩子的信任。

願所有的父母不要動不動就認為孩子是「故意」不聽管教,而是要去理解真正做不到的原因,否則當親子關係一旦打壞,就再也沒有教養的可能。

圖片來源:Pixabay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帕恰狗讀卡內基快樂學:擺脫憂慮、獲得自由的行動法則

【兒童繪本】兔子多又多

孩子不吃營養午餐,就是不懂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