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加入 Civic Liker ,也敬 Matters 社群。
幾天前就有加入 Civic Like 的想法,剛剛正式完成了付款,讓我在 2021 年 11 月的第一天寫文章來紀念這天!
同一家餐廳,卻因為服務人員不同、而令我感覺像是兩家店?
其實寫作平台,主要的功能大多是:『編輯文字』、『發布文章』、『瀏覽內容』。不過我也為什麼自己就是獨鍾 Matters?剛好思考了一下,這跟我今天生活中發生的小插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肚子餓但又不想花力氣找東西吃的時候,我常常到家裡附近一家餐廳去,他們品質穩定,每次餐點溫度、味道和口感都大抵相同。但,今天在餐廳的體驗,比平常去的時候都還要差。餐廳人員的帶位不明確、點餐緩慢、上菜無序,到最後結帳也是很不順利。原來,我往常都是去吃午餐,而今天是晚餐時間去,所以餐廳的工作人員不是同一批人。同一家店,只是因為在場的服務人員不同,就可以感覺像是不同餐廳。
寫作平台也是一樣的道理吧?人不一樣,體驗也差異很大。我曾經滿懷期待的用過別的平台,感覺是:『我不屬於這裡。』,它們雖然 UI 美觀,功能多元,但跟寫作者和讀者互動的方式,是以平台利益為優先,並不是用戶至上。反而像是為了跟公司投資者交代,而去壓榨作者和讀者:無止盡的內容推薦(不精確,還曾在今年推薦 2019 年的文章給我)、每週寄送一堆無用的 email 、徵文活動是廣告主花錢請平台舉辦的、平台也會用各種方式不斷催促發布新文章或者花錢訂閱、有很大的 bot (網路爬蟲機器)流量⋯⋯荒謬之處不勝枚舉。
更重要的是,寫作者之間的社群完全不緊密,每個人雖然身處同一個網站,但其實都各自生活在一座座孤島上,然後被一個中心化的組織、當作和出資者談判的籌碼。『因為 DAU / MAU 和 SKU 成長了,所以我們的估值可以更高!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加上我欣賞的作家相繼離開,只剩下一些無聊的理財內容,所以我也跟隨他們的腳步去尋找不同天地。
社群就是一切。
輾轉漂泊到 Matters 後,一開始我什麼都沒做,就不斷發現有興趣的文章,讀得很開心。後來還認領了幾個有興趣的標籤:#情色、#爵士樂、#Rock、#玩具 等等,覺得很新鮮(之前使用的平台是由編輯來管理標籤,用戶是沒有話事權的)。
在這裡寫了新人打卡的自我介紹之後(我借用了普魯斯特的問卷),嘗試隨筆發表了一篇講台灣獨立搖滾樂的 短文, 我本以為應該很少人聽過透明雜誌的音樂,沒想到馬上找到同好知音!那時真是滿開心的,畢竟過去都沒有遇到同樣喜歡這類音樂的人,這也成為了我後來繼續寫作的很大動力,之後也希望說不定有機會可以邀請朋友來寫關於音樂的圍爐。
更令我驚喜的是,寫作者可以自己發起的徵文活動。我本來就對那種『廣告主出錢』、『編輯決定主題』的主題徵文極其感冒,一是不想做白工、二是編輯的主題多半很無趣(像是『你最喜歡的電影』、『Neflix 影片推薦』這種小學生題目)。所以對於在 Matters 參加徵文活動,我也一直很躍躍欲試,後來發現了 NFT 主題的活動,我也斗膽發表了一些淺見,迴響比我想像中的好很多!也很開心看到大家的文章,真的是學到很多。
經過這次經驗後,也考慮加入 Civic Liker,主要是希望把我獲得的鼓勵、也傳給其他人。雖然金額不是很多,也無法做很大的 donate,但能夠對於社群有所幫助,心裡踏實。
想寫的東西很多,時間卻不知還有多少,最近有朋友也想加入 Matters,也許之後來幫他整裡更多具體的優點。不過今天我先靜靜等自己的 profile 出現頭像光環,先聊到這,送大家一張貓照片,大家回頭見吧,晚安,Cheers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