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談】轉妹家
已故「大埔客語之母」徐登志老師是家母的老同學。有一次前往拜年,在她家客廳掛的月曆上,看到某日期有手寫註記「轉妹家」。
轉妹家(zhanˋmoiˋ gaˇ)就是「回娘家」;客家人稱女性、小姐為「妹」,「娘家」在客家話裡稱為「妹家」。有人說「妹家」是「外家」的訛音,我個人是持保留的態度,因為我從小聽就是「妹家」。「妹」是m開頭的發音;「外」是v開頭的發音。
台語中,回娘家是說「tńg外家」、「tńg後頭厝」。
這個「tńg」應當是台語的固有動詞,沒有漢字可以對應。依教育部的建議,寫作「轉」這個字。而江蕙的名曲「tńg來阮身邊」,是寫成「『返』來阮身邊」,就是「回來我身邊」的意思。
「tńg」寫成「轉」,大概是不得已的作法。只好讓「轉」在台語中變成破音字,比方說「回心轉意」的「轉」就是讀作「tsuán」,而不讀作「tńg」。
「轉彎」的「轉」原本讀作「tńg」,但現在也有人讀成「tsuán」。「轉左邊、轉右邊」,通俗讀作「tsuán左邊、右邊」。如果要讀作「tńg」也可以,但通常會加個介係詞,讀成「tńg we 左邊、右邊」,至於該怎麼寫就考倒我了。
所以說,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猜測,轉彎、回來這個動作,在台語中原本讀作「tńg」。但是因為受到漢語的影響,學到了「轉」(tsuán)這個字義及發音。在漢語傳來字詞,如「回心轉意」這種成語,便用音讀,承襲漢語發音讀成「tsuán」。而一般日常用語中仍保留「tńg」。
但「tsuán」這個發音也日漸侵占了「tńg」的地盤。比方說開車要「迴轉」,我就很少聽到有人讀成「tńg」。大抵「迴轉」二字對台語來說也是個新名詞、新說法,所以就讀成「tsuán」。
若要合乎台語的傳統語法,「迴轉」應當是指「做一個『lìn-tńg』的動作」,教育部建議「lìn-tńg」二字寫成「輾轉」,發音實在差很多。純粹就發音來講,寫作「『輪』轉」還好一點。因為現在把「車輪」讀作「車lìn」。
至於如何來做一個「lìn-tńg」的動作,你可以「uat-lìn-tńg」,教育部建議寫成「斡輾轉」。也可以「se̍h-liàn-tńg」,教育部建議寫成「踅輾轉」。還可以「pha-liàn-tńg」,教育部建議寫成「抛輾轉」。
這三種用法都對,但有微妙的不同。「斡輾轉」是非常中性的開車,「踅輾轉」表示開的不怎麼快,「抛輾轉」就是有點技術型的迴轉。如果你在看賽車,絕對不會用「踅」,一定是用「抛」的。
這種微妙的語感,在台語漢字化之後,變得非常的笨重。幾乎每個詞條都要加註釋。有時候,文字化是語言傳承的利器,但也是讓語言趨向單調的殺手。
回到客家話,「轉」這個字就是「回」的意思。「回去」稱「轉去」(zhon^ hiˋ);「回來」稱「轉來」(zonˋ loi)。我覺得「轉」這個字比「回」多了一點動感,更加傳神。
不過,我不敢從客家話裡的「轉」,去推論「轉」在漢語中是比較古老的用法。畢竟漢語中的「回」也是很古老的,賀知章他老人家寫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而不是「老大轉」。「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的劉禹錫亦不作「看花轉」。至於杜甫先生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是指「鳥飛回來」,而是指鳥飛來飛去,更近似現代中文裡「迴」的意思。
迴來轉去,寫的都要頭暈了,讀者應當更受不了吧?腦筋急轉彎,到底是「tsuán」彎,還是「tńg」彎呢?還是不如來聽聽江蕙的歌吧!真的太迷人了。
補記:上開影片中顯示歌詞「『越頭』看無伊」、「為何猶原『越頭』作伊去」,其實是「轉頭」的意思,依照教育部建議,要寫成「斡頭」。鬼才看的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