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還幸福
幸福來自何處呢?你知道「快樂」其實是人的個性中最受遺傳影響的特質嗎?
《象與騎象人》是一本正向心理學著作,以「大象」代表我們內心的感覺、直覺反應、情緒,而「騎象人」則是理智的代表,可以幫助大象做出更好的決定。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就是要幫助大家找到幸福和意義。很特別的是作者是擁有哲學思維的心理學家,而同時挑戰來自佛陀教義的傳統智慧論點,重新修正幸福的假設:幸福不只來自內心,也來自外在。有些身外之物仍然值得我們追求。相對於佛陀教義中對於幸福的假設則是:幸福來自我們的內在,強求這個世界的欲望是找不到幸福的。
在我們探討追求幸福的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幸福來自何處?」以及關於幸福的原則。
📍進展原則-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還幸福:
當我們在追求目標時,每朝著目標前進一步,我們會感受到朝著目標前進的滿足感與幸福感,然而為何目標達成時,我們只會感受到短暫的幸福感呢?甚至會忍不住去貶低自己的成就。其實在我們的心裡,預期達成目標後的興奮感更像是卸下長期背負壓力如釋重負的感覺。
每次的目標達成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目標的開始,當感受到自己不斷在前進時才能延續我們的幸福感。
📍適應原則-人對快樂的判斷,是取決於現況:
當我們試想兩種情形:一個是中了樂透;另一個是車禍下半身癱瘓。很明顯的前者一定比後者好,但是兩者的差距並沒有想像中大,因為不管發生順境或是逆境,我們的心境遲早都會恢復到自然平靜狀態。中獎者之所以開心是因為他的財富突然暴增,然而經過幾個月後他已適應了目前財富水平,甚至財富累積還會慢慢下降,心情上可能會更加難受;癱瘓者一開始會覺得自己從此不會再感受到幸福,但幾個月後會開始適應,並且重新設定較平實的人生目標,回歸到在還沒有癱瘓前的幸福起始點。
而幸福起始點與基因有密切相關,這意味著有些人天生擁有比較優良的「快樂」基因,對於幸福感受比較強烈。雖然基因對於一個人的影響確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但是外在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與否。正向心理學提出了「幸福方程式」。
H=S+C+V
幸福=先天基因+個人條件+可控因素
我們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決於我們天生的遺傳的幸福範圍(S),加上我們的生活條件(C),再加上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個人條件(C):包含無法改變的事實像是種族、性別、年齡以及殘疾,而自己能夠改變的事實像是財富、婚姻、以及居住地等,但這些條件都會隨著時間而適應(適應原則)。
可控因素(V):這些自發性的活動一定是出於個人選擇,且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這些自發性的活動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幸福感,不像適應原則,時間一久,幸福感受消逝。
💡專屬天生悲觀者的延伸閱讀:實用心理學:擁抱負能量的人,更容易面對生命
✏️而基於哪些原則才是有利於人心的自發性活動呢?
📍心流體驗
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極具挑戰性且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工作中。當我們能在工作中感受到那股「心流」,我們對於工作滿意度會比較高,也不會「總是期待下班的解放時刻」。
📍掌握自身優勢
人都有一種想要發揮潛力、磨練技巧、展現優勢的「渴望」,只要我們善用自己的優點,就能讓自己感到幸福,同時使用自己的優勢幫助朋友,加強人際關係的連結,也會提升幸福感。
不管追求什麼目標,對我們本身皆有好處,但是並非所有目標都可以帶給我們同樣幸福,人類因社會化後的影響進而追求成就,然而追求成就及財富的人所能享受到的幸福,比不上追求其他目標的人。
我們明明知道在達到一定的金錢水準時,減少工作量、少賺點錢、多花點時間和朋友、家人相處,會更讓人感受到持續性的幸福,而為何有些人卻一再地追求物慾、購買奢侈品呢?炫耀性消費被我們拿來當作個人身為地位象徵的消費品,以獲取別人欽羨的眼光。誤以為這樣的行為能為我們帶來幸福,然而如果大家都去追逐有限的名聲,那麼大家都會被困在零和遊戲中,在這樣的世界哩,更多的財富並不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
與人相處的活動能與別人建立連結,物質只會加大我們與別人之間的距離
探討完幸福從何而來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過日子?該怎麼做才能有美好、快樂、充實且有意義的人生呢?
在「幸福方程式」中最要要的條件是「愛」,人是群體動物,需要與人產生連結,有愛與被愛的需求,第二個則是擁有追尋的目標,讓自己體驗到那種心流投入的感覺。
托爾斯泰就曾說過:「只要人知道如何工作、如何愛人,人就能在這世上活得更精彩,我們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也要熱愛自己的工作。」
✏️結語
在看完《僧人心態》後,再看《象與騎象人》,會發現《象與騎象人》將一些在《僧人心態》提及的人生智慧加以延伸,像是對於幸福的假設,一致認同追求財富名利,終究無法得到長久的幸福,然而不同於在《僧人心態》提到幸福僅來自於內心,這本書認為幸福也可以來自外在。
在佛陀教義裡,強調放下執著,主張冷靜淡然、不費力追求的人生態度。然而在西方哲學家的觀點:執著的確會讓人帶來痛苦,但同時也會帶來幸福,主張沒有激情的人生不是人過的生活。
我也明白當在個人生長條件不佳,生命中只能不斷被迫選擇時,幸福方程式也許只會令人感到更加沮喪,漸漸地開始對人生產生「抽離」的態度,斷除人生所有的執念,藉以脫離人生得失與失敗的痛苦。
通俗心理學有個重要概念:發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事,唯有透過個人對事件的詮釋才能影響到自己,所以只要我們能控制自己對事件的詮釋,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我想,用在價值觀選擇上也是相同道理,只要相信你所相信的,信仰你所信仰的。
雖然這本書是正向心理學之作,但是吸取各家的學說,融合東西方遠古智慧與現代心理學觀點,並取其中庸之道,對我來說,更符合凡人通往幸福的道路。
謝謝大家看到最後,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創作,喜歡我的閱讀分享可以追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