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不願意看著一個城市沉淪
上環急庇利街石階旁的的咖啡館,是我最近兩年來的最多地方。喜歡這裡,不僅僅是因為老闆的一個故事:一個在美國讀完MBA的年輕人,放棄高年薪的工作,只因對咖啡的熱愛,自己學做咖啡,參加比賽,拿了不少獎,然後回到家鄉,開了這家咖啡館創業。類似的故事,同樣選擇的年輕人,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了。更重要的,是這兩年的時間裡,這裡的食物還有咖啡的味道,一直保持水準。在這裡工作的,全部都是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尤其是那個剪著短髮,總是笑容滿面的女孩,一見到我就會問:是不是一杯Cappuccino,攞走?
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坐在窗前的長桌前,回想著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一些點滴。
咖啡館旁邊的大廈,是我過去兩年做瑜伽的地方。這是一對印度人夫婦開的瑜伽館,他們買下商業大樓中的五層,用來作為教室和辦公室。當然,所謂的一層也就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地方,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除非是大財團,小生意都只能是小小的規模,但是這毫不影響小生意提供具有品質的服務。這裡的老師們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當然,還有印度,學生們也一樣,所以上課前,會有各種口音的英文充斥著教室,上課時,老師們的英文口音,同樣也是五花八門。
我通過google找到了這個地方,當然,這是用英文搜索的結果,如果用中文google,出來的會是不同的結果。這個城市顯然有好幾條平行線: 英文世界、華文世界、中環、旺角、富人、窮人……在各自的世界裡面,它們可以毫無交集,而現在,至少還可以相安無事。
咖啡館和蘇杭街連接著,蘇杭街上最多的就是餐廳,大大小小,中西混雜。我最喜歡的是街頭那家吃煲仔飯的茶餐廳。這又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煲仔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老闆用傳統的方法,用料當然也不馬虎,吃過他家的炒青菜,廚師是只用最嫩的那部分。在這裡乾活的幾乎都是家族裡面的女性成員,老闆,當然也是家族大家長規定,下午四點就要收工,因為家人們一起吃晚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周日一定要休息。和很多老派的茶餐廳一樣,裡面毫無裝修,但是這並不妨礙食物的味道,也不妨礙特地來這裡尋找美味的人們。
這些日子,街角的一家餐廳關張了,取而代之的餐廳門口貼著媒體報道:創業的香港大學生。不過在香港做餐廳是蠻艱難的事情,除了租金,還有就是食物水準。之前的那家餐廳,雖然請過不少blogger試吃,在網絡上誇贊,但是我去吃過一次,實在是印象一般,也因為這樣,轉手一點也不讓人驚訝。這條街上這麼多的餐廳,能生存下來絕對不是靠軟文和營銷就做得到的,貨比三家,只要吃過了好吃的東西,人們對食物,自然就會有更高的要求。
有競爭,讓食客們有選擇,不好的就會被淘汰。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好的一定能夠留下,如果成本不斷上升,租金、原材料、人工,但同時又希望更多人消費得起,所以不想加價,可是又不能虧本,還要保持品質,於是,這樣生意就難以為繼。所謂營商環境的好壞,對於消費者來說,當然有直接的關聯:你想要有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同時價格又合理嗎?這個,需要政府在稅收,產業政策等問題上承擔起責任。
對我來說,去港島是進城,因為我住在香港的鄉郊。空閒的時候,我喜歡在海邊帶著小狗散步。每次走過那些村屋,也就是農民房,我總會想,如果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是這個模樣,都達到這裡村民的收入水平,那中國人才真的是富裕起來了。
幾乎每條村子裡面都有政府興建的公共廁所和小公園,有的還有籃球場。從我家沿著自行車道向北走四十分鐘,整個村子靠馬路的地方都是餐廳:泰國菜、西餐、中菜、地中海美食。有些餐廳已經做了二三十年,和蘇杭街一樣,好吃的那些可以一直做到現在,但是總有幾家在不斷地轉手。而他們的轉手也真的不讓人意外,因為總是走著同樣的模式:從美味,到一般,或者一開始就味道一般。面對相當實際,又對食物水準保持要求的成熟消費者們,這些餐廳的結局都是一樣。
向東走二十分鐘,是另外一家海鮮餐廳。其實之前的那家廚師的手藝已經相當不錯,就是時間久了,餐廳顯得有些破落。現在,新老闆重新裝潢了一番,白天的時候,坐在露天花園,看著大海,還有不遠處亞洲最大的觀音像,再加上並沒有因為轉手和裝修而改變的食物水準,儘管價格比之前稍微貴了一些,但是卻有了和之間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除了口腹的滿足,還有美好的視覺享受。
總覺得這個地方有點像此刻的香港,底子很好,但是有些日久失修。還好後來者有心有力,增值了不少。
今年春天的時候,我帶著一批來自美國的大學生遊覽維港,提議他們觀看激光表演。距離自己第一次看,有差不多十多年的時間。音樂響起,怎麼覺得眼前的激光表演是如此的簡陋,根本襯不起國際都市的名聲? 因為這十多年,整場燈光表演幾乎沒有變化。而十多年的時間,我已經見識了更多更好的視覺表演,因此,對於眼前的這些,覺得無法滿足。身邊的那些年輕人,雖然是第一次觀看,也完全沒有我十多年前在現場感受到的那種贊嘆。很簡單,現在的年輕人見識比我當年要多太多,拿十多年前算得上出色的東西放在他們面前,早就顯得過時了。
我想,不進則退,就是這樣的吧。只是,想要前進,即便這個城市的人們有這樣的要求,如果當地政府不作為,只能看著這個城市變成不再炫目的激光。
當別人問起,我總是告訴別人,為何對於這個城市,會有如此強烈的感受。雖然我在上海出生長大,總共有22年的時間,但是,那22年,還沒有能力去觀察這個城市,思考自己在這個城市的位置。從初一開始,就是生活在學校的宿舍裡面,甚至缺乏了在這個城市真正生活的體驗,所以一些朋友批評我對於上海有一種疏離感,我只能說這是事實,因為我確實不瞭解這個我出生成長的地方。倒是之後去了香港,整整20年,家就在這裡,自然會對這個城市有深切的關心,因為這個城市的變遷,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我自己個人的生活。我想要美食繼續可以唾手可得,我不想窗外的景色有一天被高樓替代,我不希望在這個城市享受的服務水準不斷降低……
也因為這樣,我明白那些願意站出來,為這個城市表達不同意見甚至是批評的人們,因為只有把一個城市當成家,才會如此在乎,因為明白一個城市中的舒適生活是不可能孤立存在,也因為這樣,不願意看著一個城市沉淪,因為最終,會輪到自己一起下沉。
一位前輩,他和我一樣,離開上海二十多年,一直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他對我說:「這麽好的地方,真不想看它變的不好。」 我想,如果過去的二十年,他的家在上海,或者是其他的城市,不管是哪個國家和地區,他也會說同樣的話,當然,我也是一樣。因為我們都覺得,家在的地方,那個城市那個地方就和自己有了關聯,就會讓自己牽掛,甚至願意為了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或者不變壞而做點事情。
雖然還沒有離開,就開始想念。因為此刻於我,家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