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兩全其美:在地的批判教育學》

深海锰结核
·
·
IPFS
·

作者:Gruenewald, D. A. (2003).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a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32(4), 3–12. https://doi.org/10.3102/0013189X032004003

PDFhttp://faculty.washington.edu/joyann/EDLSP549Beadie_Williamson/gruenewald.pdf

導讀:吳蒙

2018.04.18

幾周前跟同學討論時,想起這篇文獻裡的[某一個概念],發現是個蠻值得探討的概念。突破通常自然體驗活動說的“[某個主要目標]”這種說辭的套路(圈套)和局限。#語言形塑認知。#先保密。

地方+人群=政治

目錄

前言

1批判教育學的社會學脈絡

  • 1.1批判教育學與城市化的、多元文化的地方
  • 1.2批判生態學挑戰

2生態的地方本位教育

3在地的批判教育學:去除殖民與再次棲居

  • 3.1去除殖民與再次棲居

4結論

前言

兩種教育取向的關注點

  • 批判教育學→主流文化、傳統教育中的假定、實踐、後果
  • 地方本位教育→社會與生態地方的福祉

時代背景

  • 全球經濟競爭、教育的競爭
  • 教育改革→標準、測驗、室內教學

在教育上對地方的關注受到掩蓋

  • 問責制論述、經濟競爭論述

地方的重要性

  • 地方不是經濟福祉的對立面
  • 地方讓全球發展潮流下的政策得以落實在特定的地方

提出在地批判教育學

  • 教育改革與實踐忽視地方
  • 教育改革與實踐不去檢查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之間的假定關係

理論傳統

  • 地方本位教育:生態和鄉村環境
  • 批判教育學:社會和城市環境(從鄉村轉向城市少數族群)

兩種取向的結合

  • 鄉村教育學轉向城市,關注種族、階級、性別、霸權,結合城市環境與生態工程

依然存在問題

  • 批判教育學對人類文化嵌套在生態系統的事實不感興趣
  • 地方本位教育常常忽視主流美國文化中固有的文化衝突,猶豫批判全球資本主義

在地批判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 批判教育學:去除文化殖民
  • 地方本位教育:再次生態棲居

1批判教育學的社會學脈絡

批判教育學

  • 用教育去變革制度和意識形態領域
  • 教育總是政治的,教育者和學生要成為變革知識份子

如何開始?

  • 認識到人類存在于文化脈絡中

  · 人們是情境中的存在(beings)

  · 時空條件、情境性(situationality)

  · 受到它的挑戰並根據它行動:批判地反思他們的存在並批判地根據它行動

  · 去除殖民與再次棲居

其中什麼連接了批判與地方?

  • 情境性的空間維度及其對社會變革的關注

批判教育學的目的

  • 意識化(conscientizacao)

  · 學習感知社會、政治和經濟矛盾

  · 學習採取行動去對抗現實元素的壓迫

在地批判教育學具有同樣目的

  • 地方作為脈絡

怎樣做可以提高意識化?

  • 閱讀世界:解碼他們在世界中的具體的情境性的經驗
  • 結合閱讀文字,互相加強
  • 理解世界,改變世界的壓迫

地方是指什麼?

1.1【批判】教育學與【城市】化的、多元文化的【地方】

Haymes的地方教育學

  • 關注城市脈絡
  • 空間概念受到種族化

  · 城區黑人

  · 區白人

  • 用於被殖民的黑人命名和變革他們自己的地理情境性
  • 權力和支配關係銘刻於物質空間
  • 地方是充斥著意識形態的社會建構

黑人對其情境性進行反思與行動的方式

  • 批判敘事學和批判多元文化主義
  • 講述自己的故事

  · 得到肯定

  · 受到挑戰,看到故事中反映的壓迫與反抗的大模式

發展模式

  • 擔心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破壞黑人城市社區生活

  · 減少公共空間,難以為他們自己分析、設想、建構發展的意義

  • 識別與創造能夠建立黑人社區的發展模式

  · 反對黑人資本主義的社會同化和黑人中心主義模式

  · 黑人生活的個人主義消費會破壞人們體會社區的能力

論點:地方本位教育不要忽視文化、多元文化與城市主題

1.2【批判】的【生態】學挑戰

問題與解方

  • 忽視城市與生態脈絡的關係
  • 擴展社會文化分析與變革,納入檢查文化與生態的相互作用

價值基礎

  • 批判教育學:從轉變人類壓迫系統的重要性中獲得道德權威
  • 批判生態學:假定生態危機需要教育變革與文化模式的調整

Bowers對批判教育學的批判

  • 忽視生態
  • 增強促成生態危機的文化信念
  • 認為只有自己關心性別、種族、貧困
  • 批判教育者與學習者具有特權地位
  • 命名世界從新導致個人主義的、反生態的思維
  • 所追求的作為道德權威的解放,會拋棄傳統文化知識

解決方式

  • 生態正義
  • 理解生態與文化的關係
  • 處理環境種族主義
  • 振興不同團體的非商業化傳統
  • 構想與調整生活方式

不同人關心的議題不同

根據個人的社會與地理位置

需要人們受到挑戰,去反思他們自己具體的情境性

2生態的地方本位教育

強調與自然世界聯繫的重要性

在地批判教育學的目標

  • 評估我們與他者、與我們的社會生態地方間關係的合適度
  • 再次棲居

特點

  • 地方的特殊屬性中浮現出來
  • 固有地跨學科性
  • 固有地體驗性
  • 不僅僅是學會賺取
  • 將地方與自我和社區相聯繫

與批判教育的異同

  • 讓學習者體驗世界並提高人們與社區的生活→閱讀世界
  • 不是所有地方本位教育者都認為研究地方是一種促進社會變革的政治實踐

地方本位教育有必要成為批判的

  • 社區、地方都是政治性的社會建構
  • 這些社會建構常會邊緣化一些人、團體、生態系統
  • 地方本位教育是為了連接地方與自我和社區
  • 而權力滲透在地方之中,並會去限制人類與非人類他者的可能性

地方本位教育能夠是政治的

  • 如生態素養→公民能力→生態可持續性:生活方式、政治、經濟的大變革

小心教學法不要過度政治化

  • 療愈它之前先愛它

地方本位課程模式

  • 同理→探索→社會行動

探索的重要性

  • 探索→同理
  • 探索=閱讀世界
  • 引導學習者去聯結、探索、發現>批判性地討論和呈現經驗

操作方式

  • 兒童的秘境→發展對地方的認同和承諾
  • 畫地圖→發展多種觀點、拓展對世界的看法

總之,同理和探索

  • 本身是重要的學習體驗
  • 建立的聯繫有基礎的,紮根在對家園的一手共用經驗中

地方本位教育的目標

  • 讓人們能夠依據他們自己的情境性而行動

Sobel的評論

  • 轉變論述:革命性變革的論述→紮根的同理性體驗

取得平衡

  • 轉變壓迫情況↔體驗與他者間的同理性聯結

對當前教育政策和實踐提出挑戰

  • 如何讓地方成為課程組織規劃的一部分
  • 如果教育並不是為了提升地方的福祉,那麼它是為了什麼

3在地的批判教育學:去除殖民與再次棲居

問題

  • 地方本位教育缺乏一致的理論框架

回應

  • 把地方本位教育置於社會和生態批判的教育學中

在地批判教育學

  • 聯結課堂與文化和生態政策

3.1去除殖民與再次棲居

目標

  • 去除殖民
  • 再次棲居

變革和保存

4結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