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旅行是一種相思病,不去治不好嗎?
-為甚麼旅行書永遠列入最暢銷榜?
無論是你是身居高位的精英,還是在基層拼搏的小白領,即使再忙再累,也想偶爾出走一下。旅行,有時候也僅僅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多一點偶然,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規律。
最近全球都充斥著疫情,不少旅遊公司、航空公司都首當其衝,紛紛取消了旅行團與航班。「習慣」一有空便去旅遊的朋友都在叫苦連天,把計劃好的旅遊取消了。有些朋友更是患了「旅遊相思病」,彷彿不去便治不好一樣。
台灣高雄的漫畫店BOOKING,更是決定「封印」台灣以外的旅遊書,為免人看了旅遊照片之後心癢癢,出外旅遊感染病毒。雖然好像有點誇張,但是的確每次到書店,看到琳琅滿目的旅遊書都引起想旅遊的慾望。到底旅遊的魔力有多大?我們為甚麼會那麼憧憬去旅遊呢?
花一樣的錢,去旅行比購買東西更幸福
當我們在努力賺錢時,除了生活費與積蓄外,我們會把一部份的錢用佢花費。有的朋友會選擇購物,例如買新型號的手機、衣服,有的朋友則會花錢去一趟旅遊。
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博士進行的為期20年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有力而直接的結論:不要把金錢花在物件上,因為於它們所提供的幸福感會很快消失;相反,您應該把金錢花在經歷上。
托馬斯·吉洛維奇博士認為,每當我們在購物時,我們會不斷提高標準,並導致有新的期望。久而久之,我們便不能簡單地滿足「物慾」。
而且,「擁有」這種天性會促使我們與他人進行比較。例如我買了一輛新車,並為之興奮,直到一位朋友買了更好的車,你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熱情便會慢慢下降。
甚麼是「幸福悖論」?
伊斯特林悖論又稱「幸福悖論」,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而托馬斯·吉洛維奇博士的研究與「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如出一轍。
幸福悖論認為,金錢能夠「買」幸福,但只持續一定的程度。托馬斯·吉洛維奇博士的研究也表明,從長遠角度來看,實物帶來的滿足感會下降,但是體驗帶來的幸福感卻會增增加。一件喜歡又能保存很久的物品比不上一次體驗帶來的喜悅強烈,而一次美好經歷或難忘的體驗,則會令人一直銘刻於心中,時間越久,反而越珍貴。
比方說,你與好友的一次購物經驗不會比一次旅遊經驗深刻,而且過了好一段時間後,你也會跟好友好好回憶一下那次旅遊的經歷。
旅行是一種條件反射?
現代人工作繁忙,整個社會都充斥著要努力工作、工作便是沉悶的氣氛。看著一成不變的高樓大廈與一成不變的工作桌子,自看然然便會令人「條件反射」地認為生活是疲倦的、是沉悶的。而旅遊,便是完全相反的一樣東西。
在心理學中,條件反射是指:兩樣本來沒有任何聯繫的東西,因為長期一起出現,以後,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的時候,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是有機體因信號的刺激而發生的反應。
例如巴甫洛夫學說中,鈴聲本來不會使狗分泌唾液,但是如果在每次喂食物之前打鈴,經過若幹次之後,狗聽到鈴響就會分泌唾液,這種因鈴聲這個信號的刺激而發生的反應叫做條件反射,鈴聲叫做條件刺激。
所以我們時常聽到別人說,辛苦工作當然要去一趟旅遊,放鬆放鬆身心。旅行意味着你要去一個全新的環境,這個環境中幾乎沒有你過去認識的人(沒有老闆!),也沒有你過去經常看到的公司、高樓大廈,這自然也就不容易聯想到你繁忙到讓人感到焦慮的工作。
旅行的確是令人開心的一樣東西,我也很喜歡到不同地方體驗各種文化。但是我想說的是,除了旅遊(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你的生活還有很多究可以做。例如關上電腦、手機,久違地閱讀一本書,或是培養一個興趣,也是能夠實現以上條件的東西,不妨參考看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