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情?乳牛感染的H5N1禽流感病毒傳染力
議題背景
最新的一篇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研究,以加速預覽的形式(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於台灣時間2024年7月8日晚間23:00公開,研究分析三月與四月美國乳牛爆發的H5N1禽流感病毒,發現感染牛的H5N1 病毒,能在小鼠和雪貂的乳腺中複製,可能表示乳腺感染是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的症狀。此外,許多病毒和細菌感染細胞的方式是結合生物體內的受體,而這篇研究發現感染乳牛的H5N1 病毒,既能結合鳥類也能結合人類的特定受體(唾液酸受體)。
SMC自三月起追蹤美國乳牛禽流感疫情,並邀請專家解析這篇乳牛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讓更多人透過台灣科學家的說明,理解新聞報導的疾病最新進展,以及最新科學證據,作為公眾理解全球禽流感疫情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為了盡快了解研究的重大發現,Nature期刊以加速預覽的形式提供已經過同儕審核,但未經編輯的版本,此版本可能有會影響內容的錯誤。最終發布完稿之前,研究者還可能修正文章內容。
研究原文:
Eisfeld, A. J. et al. Pathogenicity and transmissibility of bovine H5N1 influenza virus. (2024). Nature. doi.org/10.1038/s415...
其他參考資訊:
澳洲SMC發布這篇研究的資訊:What's new about the bird flu strain infecting cattle in the US?
英國SMC邀請英國科學家,針對此次事件發表評論:expert reaction study on features of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bovine H5N1 influenza
美國CDC持續更新美國的人類感染禽流感狀況:Current U.S. Bird Flu Situation in Humans
美國CDC於7月5日,更新目前因美國乳牛和多個州其他動物爆發的H5N1 禽流感,所做的準備和應對:CDC A(H5N1) Bird Flu Response Update, July 5, 2024
病毒名稱的英文,像是H5N1,代表什麼意思?
根據美國CDC公開資訊 Types of Influenza Viruses,依據病毒表面的兩種蛋白質,分為不同的類型:紅血球凝集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目前禽流感病毒有 18 種不同的HA(H1至H18)類型和11種不同的NA(N1至N11)類型。以H5N1為例,數字的是不同類型蛋白質的代稱,流感病毒共可以有18乘以11種組合。
專家怎麼說?
2024年07月04日,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趙黛瑜
1. 這篇研究最重要的結果是什麼?是否代表H5N1病毒感染的途徑變多?是否知道H5N1感染牛的原因?
美國今年3月25日爆發第一起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乳牛的事件後,至7月1日止,已經累積感染139個牧場,橫跨美國中西部12個州。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禽流感病毒可感染牛,對於此病毒的感染來源、傳播途徑與致病力仍有許多疑問,本篇研究的通訊作者為世界知名的流感病毒學家,透過一系列動物實驗,包括老鼠和雪貂,來了解病毒的傳播方式。
H5N1病毒的致病力高,因此必須在高生物安全防護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將病毒感染動物的方式包括四種:食入受感染的牛乳、直接感染鼻腔呼吸道、哺乳垂直感染及空氣氣膠感染。結果發現前三種方式皆可感染老鼠或雪貂,但空氣氣膠感染則極度受限,這可能可以解釋目前仍未發生大流行的原因。
此外,動物實驗中最重要的發現是,不論是從哪一種方式受到感染的動物,七天後皆可在全身的器官發現病毒,包括乳腺,因此禽流感病毒並非只在乳牛身上會感染乳腺,在其他哺乳動物也可能感染乳腺。雖然目前H5N1感染牛的原因仍不明,但不排除由候鳥帶著病毒至美洲禽場後,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複製,再傳至乳牛的可能性。
2.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需要擔心人被感染嗎?個人或台灣可以做什麼準備來降低感染風險?
目前空氣氣膠感染雪貂的實驗中,發現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極低,加上牛乳若經適當滅菌消毒後,可抑制病毒,大幅降低人感染的風險。但科學界普遍相當憂心此病毒已在美國擴散,一部分原因是美國農業部篩檢乳牛感染的牧場、周邊人員與動物的量不足,從目前檢測的量,很難知道病毒感染乳牛後有多少牧場工作人員及動物受到感染。另一原因是,雖然加州並未通報乳牛場感染禽流感病毒,但根據先前大量從廢水監測中檢測新冠病毒的經驗,卻發現在加州灣區的廢水處理廠也有禽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加州灣區廢水中禽流感病毒遺傳物質的來源,但全世界已經在準備今年這波禽流感病毒可能的疫情大流行,包括丹麥,是全球第一個國家給牧場工人接種禽流感疫苗。
利用傳統雞胚胎蛋製作禽流感疫苗需要4-6個月的準備期,目前美國已經委託莫德納公司準備給人類接種的禽流感mRNA疫苗,包括臨床試驗。台灣則是應記取2009年豬流感病毒H1N1與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疫苗研發的教訓,及早開始準備。
3. 這篇研究有哪些限制,是我們應該謹慎解讀的?
與其說是限制,不如說此篇研究雖已被自然期刊接受,但仍不完全了解這株感染乳牛的禽流感病毒,包括乳牛如何受到感染、感染的雪貂血液中為何沒有測到病毒等。
H5N1病毒演化出可利用兩種(α2,3與α2,6唾液酸)受體感染生物,此病毒目前不僅在禽場、牧場造成大規模流行,感染的野生鳥類、海中與陸地哺乳動物的種類也非常多,甚至造成南極企鵝的大量死亡,實可稱為動物界的黑死病,實應匯集全球的力量,找出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的熱區與擴散的方向。
2024年07月08日,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轉譯研究中心研究助技師 劉玟君博士
1. 這篇研究最重要的結果是什麼?是否代表H5N1病毒感染的途徑變多?是否知道H5N1感染牛的原因?
流感病毒與宿主細胞表面特定的受體(唾液酸受體)結合後,病毒就得以進入宿主體內,感染宿主。此研究證實感染牛的H5N1病毒,可同時與鳥類(α2,3-)和人類(α2,6-)的結合,這個特性可能是病毒可跨越物種感染牛、小鼠和雪貂等哺乳類的關鍵。研究也證實此高致病性的牛H5N1禽流感病毒,可透過口或呼吸道等途徑同時感染動物「呼吸道」以及「非呼吸道(如:乳腺、大腦等)」等器官,造成受感染動物嚴重疾病、甚至死亡。
2.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需要擔心人被感染嗎?個人或台灣可以做什麼準備來降低感染風險?
本篇研究中的小鼠實驗結果,說明牛H5N1病毒可能透過乳汁由母鼠直接「垂直傳播」給幼鼠,但將病毒傳染給近距離接觸者的機率仍低。
由於雪貂呼吸道構造、呼吸道上的唾液酸受體分布及臨床症狀皆和人類極為相似,被視為流感研究的最佳動物模式,本研究亦利用雪貂證明此病毒至今「飛沫傳播」的風險仍極低。藉由上述兩種動物實驗結果可推論,只要不直接接觸(由口攝入或由鼻吸入)H5N1病毒,目前人類感染風險仍低,毋需過度擔憂。
然而,由於流感病毒具有極易突變的特點,倘若此病毒持續突變,一旦演化到很能夠適應人體時,將大幅提升感染人類的風險。因此,現階段政府及相關防疫單位仍需持續關注國際疫情、監測國內(禽)流感傳播之各項關鍵指標。同時,建議國人應避免食用生食(例如生肉、未經消毒殺菌之牛乳等),以及避免直接接觸野外生病的禽鳥或哺乳動物,以減低感染風險。
3. 這篇研究有哪些限制,是我們應該謹慎解讀的?
本研究以小鼠和雪貂,剖析牛H5N1病毒感染哺乳類和傳播的風險,然而全篇僅以被H5N1感染的牛奶中分離出來的特定病毒株,作為分析依據,得到的結果仍有所限制。不同地理位置或不同宿主、物種所分離出的H5N1病毒株可能有不同的基因序列,這些皆可能影響病毒的致病性或跨物種傳播的能力,有待未來更多研究和基因定序結果進一步解析。
2024年07月08日,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伯俊
1. 這篇研究最重要的結果是什麼?是否代表H5N1病毒感染的途徑變多?是否知道H5N1感染牛的原因?
本研究探討美國牛群H5N1病毒,在不同哺乳動物的傳播能力。研究方法是以牛奶中分離的H5N1病毒,感染小鼠和雪貂。實驗結果發現牛H5N1病毒可造成小鼠和雪貂全身性感染,感染部位包括乳腺等器官。此發現強調美國牛群H5N1病毒感染哺乳動物細胞的能力,以及乳汁消毒在阻斷牛H5N1病毒傳播的重要性。
2.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需要擔心人被感染嗎?個人或台灣可以做什麼準備來降低感染風險?
美國牛群H5N1病毒迄今僅有四件感染人案例,且皆發生於牧場工作者,迄今仍無人傳人之報導,因此仍毋須擔心。能做的事包括避免接觸禽畜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勿飲用未經滅菌之牛乳等。
3. 這篇研究有哪些限制,是我們應該謹慎解讀的?
病毒感染細胞的方式之一是結合生物體內的受體,本研究使用活體外的分析方法(固相結合分析,Solid-phase binding assay),發現牛H5N1病毒既能結合鳥類的唾液酸受體,又能結合哺乳類的唾液酸受體,這是一項重要發現,但仍需在動物體內的實驗研究結果作為佐證,才能確認牛H5N1病毒是因受體結合力改變,而產生感染哺乳類動物人的能力。可參考研究文獻:Nelli R, et al. Sialic Acid Receptor Specificity in Mammary Gland of Dairy Cattle Infected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Emerg Infect Dis. 2024;30(7):1361-1373)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