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陳姸名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一個小島故事的逆轉:DeFood / GG19氣候解方

陳姸名
·
·

給Web3Matters 馬特週報第55期特刊】


在方昱的一篇論文裡提到曾經有一個小島,如何地在強國政策的運作下,島上的人們漸漸失去養活自己的能力。

來看看「Short Circuit」這本書裡,一個愛爾蘭附近的小島 Inishbofin 的例子(Douthwaite, 1996)。島上居民從十九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的兩百年間,人口少了超過八成;作者 Douthwaite 在 1993 年到訪的時候,島上人口只剩 180 人;島上唯一的小學,學生只剩 21 人。估計到 2001年的時候島上人口將跌破一百人,屆時將面臨政府以行政資源浪費為理由,而面臨強迫遷村的可能。

這個小島的漁獲曾經外銷遍及歐洲和非洲,包括龍蝦和鱈魚;但是這樣的榮景 在 1920 年代開始逐漸下滑,因為在遠洋漁業的發展之下,更大的船隻、更大量 的漁獵,使得這個小島原本的近海漁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到了 1970 年代,由 於愛爾蘭政府與其他國家的利益交換,使得附近海域開放給其他國家的現代機械 化船隻來捕魚,更是給這個小島漁業致命的一擊。原本靠漁業維生的島上居民紛紛無以為繼,把小孩送到外地去唸書成了他們唯一看得到的出路。

現在島上的幾乎所有的民生必需品,都要仰賴愛爾蘭本島來進口,糖、麵包、 果醬、麵粉、人造奶油、衛生紙和免洗尿布、…等等,這其中造成許多不能回收 的垃圾,就在小島的岸邊隨著浪潮漂浮。

但曾經這個小島為愛爾蘭本島提供大量的雞蛋和奶油,而且家家戶戶都有養乳牛,並自製奶油和起士。這樣的傳統卻因為 1980 年代小島有了普遍的電力供應後,家家戶戶都有了冰箱得以儲存買來的盒裝牛奶,而再也沒人願意辛苦地養牛了。現在島上居民吃的肉也全部必須從外地買,因為屠宰場的設置標準全是為大量生產而設計的,讓這個小島沒有能力負擔去建立一座合於政府規範下的現代化的、昂貴的屠宰場。

那麼,這座小島還剩下些什麼呢?家家戶戶幾乎都是領政府補助才能維生的老 人,許多荒謬的、不合時宜的大型地方工程建設消費著小島最後的剩餘價值,還有被破壞殆盡的自然風光勉強支撐的「觀光」事業。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覺得這些景象在台灣各地好像都似曾相識呢?-- 延伸閱讀清水溝 27:齊美爾的玫瑰—貨幣、貧窮與社會工作

方昱論文本身是非常正向積極地提出要除去貧窮,就是要全面地拿回人民生活的能力


這兩季募資,都讓我更認識到英屬哥倫比亞這個地方的生猛活力。


首先是上一次知道Wet’suwet’en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原住民, 持續在法庭上捍衛領土主權成功(雖然只是一小塊地方,見圖),但這些小小領域的自主與實驗成功,最能夠給其他地方的人作參考與鼓勵,Wet’suwet’en這幾年在抵抗天然氣管線的基礎設施,捐款是信用卡法幣和虛擬貨幣都接受,只是上次隔天以他們自己為名的項目就下架了,原因不明,但是其他有合作的專案比如終結石化Beyond Fossil Fuels - Supporting Indigenous legal efforts to STOP fossil fuel infrastructure的專案頁裡,還是有提到他們。

(來自英文維基)


這回是DeFood提出兩個計畫目標,分別在實體和虛擬的空間上。實體是在鹽泉島上實行,目標五十個作CSA農場的地理分佈式網絡,CSA就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持型農業,一種「與共」的經營理念,「本質是一群人與一塊土地或一片區域土地間的相互承諾。農地餵養人們,而人們支持農地作為回報,並共同承擔內在的風險與享有潛在的產品報酬」。

同時這個專案會提供新農民支持和指導、也給陷入困境的中型農場貨幣支持。

將鹽泉島作為 DeFood 模型的最初目標是確保我們消費的 80% 的食物——包括穀物、乳製品等主食和肉類——在不久的將來將在鹽泉或我們的南海灣群島種植。這是可行的。一旦我們獲得了克服障礙的實際經驗,我們就可以成為其他社區做同樣事情的資源,因為每個城市和城鎮——包括你們的——都在同一條船上。--https://www.defood.ca/why-local

在虛擬空間則像是實驗看看,因為已經知道將自然資產證券化,是屬於森林適用的模式,如果想為食品生產商增加一些額外的收入,就要看所謂的碳市場是不是真作得起來。


別忘了去看一下他們首頁,首頁固定攝影機的鏡頭蠻可愛的。

GG19專案頁:DeFood: Decentralized Food Security Network (DFSN)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