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AdrianAu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離散之前

AdrianAu
·
·

「久不久」總聽到別人有這論述:香港是文化沙漠。我總會感到無名火起,因為這只是資訊流通做成的錯覺。今時今日不應該仍存有這觀念,因為資訊比廿年前更多更快。每周末活動多得跨張,經常有選擇困難,或者後悔選錯活動。現在欠的是個人有沒有心力去整理資訊。就像今個月(9月),香港開了至少14間「書店」。你沒看錯我沒寫錯,是「14間」。當然,這14間不是位於14個地點,是在兩個地點,有7間書店營運。

這就是七份一書店,分別在東南樓藝術酒店及大南街「各自」營業。強調「各自」營業是因為14位店主(雖然他們說是店長)選書各有特色,無法取代。這樣的文化盛事,自然要去趁墟。我已經分別在14間書店中,買了13本。以後會慢慢介紹。

~~~~~~~~~~~~~~~~~~~~~

首先第一本是介紹的,是來自七份一書店@大南街的夜露死苦的書架,長谷川浩己與山崎亮合著的《地方創生來解答》。選擇介紹這本書介紹有兩個近因:

第一個是砵蘭街花園翻新後開幕。粉紅色的配搭,引起大家注意。未來會有群眾聚集打卡。但與此時有很多noise。

第二個是某次到七份一書店@東南樓逛書店,剛巧遇上他們辦讀書會。我沒有加入,只在外圍聽。當日的書題是「團圓/離散」,參加者各自介紹合題的書籍。而我,則在腦海想,究竟有什麼書合適。有想過潘國靈老師新作《離》,但太「貼」題,不合乎我的性格。

回家後並沒有將這書題放下,繼續細想。突然想到:離、散可以是一刻,可以是一段時間,但兩者之前的狀態都會連向「聚」。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人「聚」?廣場。廣場可以是一個商場。黃碧雲老師在明周刊登的〈商場〉,有很好的闡釋。

廣場亦可以是一個花園,比如西九文化區;亦可以是一個廣場。

~~~~~~~~~~~~~~~~~~~~~

第一次認識山崎亮是參與Run Of Page的活動,麼地道花園的設計Match介紹山崎亮如何影響他參與社區營造。而這一本《地方創生來解答》,透過與9位設計師、建築師等對話來闡釋地方創生。

山崎亮很重視居民參與,他在書中是這樣講︰

可以的話,希望在地居民參與所有的決策過程。了解那片土地的自然環境和城鎮現狀後,不管需不需要硬體建設或者軟體面制度,都讓居民自己決定。我認為省廳和議會不要自作主張,而是要建立一個機制,讓生活在那塊區域的人們能夠表達意見。我的目標是設計出一個機制,讓每一位居民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進而用自己的力量讓家鄉變得更好。這樣的嘗試,在人口數不多、大概幾千人左右的城鎮有可能實現。(頁61)

居民參與,是一種「聚」——聚集所有意見,在不斷的討論中找出共識。這是理性社會必有元素,或許未必達到人人滿意,但會成為最小公因數。

地方空間會是另一種「聚」,即人的「存在方式」。鈴木毅教授在對談中提及︰

之所以會開始思考人的「存在方式」,要回溯到一九九O年左右。當時我在研究專業的建築計劃,從一般的建築類型,改成用人類的活動面向去切入。在世界各地都市的實地考察可以看到,日本的都市雖然個別建築和設施都設計得很出色,但是作為一個「場所」卻很貧乏。也就是說,市容雖然變得漂亮了,但是卻沒有讓人感受到歸屬感的居場所。... (頁75)

歸屬感的居場所,又是一個要花時間營造,最終回到一個基本問題︰為誰營造。

這本書只得173頁,對於想了解什麼是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是不錯的入門書。

書店一定是「聚」,只有金錢才「散」。它是否成為社區營造的一部份?我們一齊實驗吧!

~~~~~~~~~~~~~~~~~~~~~

延伸資料︰

【新書店登場】 東南樓、大南街兩間「七份一書店」開業 首創「書店孵化器」計劃培育新店長 (明周文化) -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7%8d%a8%e7%ab%8b%e6%9b%b8%e5%ba%97-189787

黃碧雲新作:〈商場〉(明周文化) -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黃碧雲-香港文學-作品-189349

【創意空間】彩色麼地道花園 三年公共空間自由發揮 (明周文化) -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kacama-%e5%85%ac%e5%85%b1%e7%a9%ba%e9%96%93-%e5%b0%96%e6%9d%b1-48932

《地方創生來解答:11場讓日本社區變有趣的設計對談》(博客來)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138

圖片來源︰網絡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