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许倬云访谈录 | 上

青吾
·
·
IPFS

在哔哩哔哩上看了许倬云的访谈,觉得很发人深省,所以记了点笔记。

许倬云谈当前世界的模式和秩序

  • 现代的定义不是静止的,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动态改变的。
  • 当时(访谈的年代),人们普遍接受自由民主的理念。(想到了福山的第一版The End of History?
  • 他提到了Isaiah Berlin的two types of freedom: positive freedom and negative freedom ,用以说明,自由的含义是有很多种的。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他觉得对于自由的定义不是绝对的,不同民主国家对自由的理解也有一些区别。
  • 罗斯福新政施行的对市场的管控,在里根上台以后,逐渐放松。新自由主义下资本运作模式和人性的贪婪,注定这种系统会不断扩张(信用的多次使用、股票市场带来的所有人和执行者以及生产者之间的松散联系等等)。扩张过程中带来了资源浪费。现在的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模式。@Marx
  • 许倬云试图想象新的人类世界秩序模式,他说是科技和知识的时代,但谁掌握科技和知识,如何传递科技知识,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 他提到说,美国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为能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才,又有货币秩序作支撑,有调节能力,也能承受调节带来的波涛,仿佛庄家坐庄。新的秩序,也得是从这里开始。
  • 个人不是很认同。美国社会的调解能力让我觉得很无望,政治系统如同一个大机器,党争和大集团利益纠葛,似乎已经容不许多改变的契机了。当然我希望它能改变。心下矛盾。

许倬云谈学术

  • 他接触了许多学科,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少许经济学。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使得他的思考方式能跳出既定,比较独特。他学习上古几千年的跨度,也让他在看待现代史的时候,能把时间的跨度拉长(以至于在思索未来的模式)。
  • 他学习上古史,常用比较历史的方法。这也需要更多的speculation和uncertainty。
  • 这个听起来,很像是用设立hypothesis和寻求evidence的方式去验证历史。以前本科上历史课的时候,教授也曾经提到过这种方法,一度在历史学系很流行,不过当时讲课的教授自己不太喜欢这个方法,觉得历史还是应该讲求narrative,讲求还原,在此基础之上再做思考。我觉得,两者都有道理。许倬云选择这种更加speculative的方法,也和他要研究的跨度有关,时间空间跨度太大,也不是一时一地的历史。也算是因地制宜吧。
  • 他说学习历史,并不只是把历史当作一门学科,更是“理解生命,理解自己,寻找安生立命之说”。好处是可能看到不同的现象(满足intellectual curiosity)坏处是“忧虑,一辈子忧虑,杞人忧天”。他二十年和SN Eisenstadt他们一起研究各地古代文明起源和衰退,一直做研究,不是想发表东西,是为了自己过日子。没有哪个课题写完了就写完了,写完的反而引起了更多头绪。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青吾想学哲学的咨询行业一年级在读。 Word Press: https://1fwmonologue.wordpress.com/
  • 来自作者

“市场”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