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琴者》尋的是你,還是心中寂寞的弦律?
要分享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前,先來感謝一位馬特市民,就是@誰說編輯不讀書 ,會和這本書有緣分,是編輯媽咪,特地從台北寄這本書給遠在屏東的我,小女子無以回報,請收下我的膝蓋(只有膝蓋可以報恩了XD),於是我花了一個禮拜時間,讀完了,想寫出閱讀心得跟大家分享,喔,對了,有一位愛看書的馬特市民@WencheWu 也有寫這本書的心得,我會關聯他的作品,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感恩~
有沒有看到那酒紅色的書腰,再配上那燙金的字句,「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神用音樂,將靈魂騙進肉體,」光這幾個字,就吸引我了。內心OS:這位作者,是何方神聖,為何用字這樣厲害,比我厲害,廢話,人家學經歷比你厲害,而且出了好幾本書欸!!我是看完這本書後,內心對作者有些好奇,去簡單查了一下作者的經歷和生平,不得不說,看到他人生中關於家庭和情感的一些風雨,難怪會寫出這樣如此孤寂的弦律了。
「音樂的世界,是美好的,也是孤單的,我們可以用它來表達情感,也可以用它來宣洩情緒,更用它來排解孤單。」這段話是我想的XDDD,我看完這本書,一堆關於孤寂的靈感在我腦中徘徊了好幾天,於是順手寫了幾句。
當時我在床上裹著厚重棉被,看完這本書時,是夜晚時分了,外面寒冷的要命,周圍一片靜寂,內心突然升起莫名的孤寂情緒,如海嘯般,拔山倒樹而來,回憶的浪潮就這樣衝向毫無防備的我,看完書的那整晚,失眠了,腦中一直記起,故事中:
調音師和林桑,互相依偎地站在被一夜白雪覆蓋著的空地上,而作者形容兩人就像壞掉的兩根黑鍵,作者還大言不慚地對我這讀者小聲地說:「黑鍵只能隔著縫隙相鄰,從來無法像白鍵那樣併靠在一起,不是嗎?」彷彿是在跟我說,放下他吧,你們是不同世界的人。
那晚看完書後的我,也覺得自己像壞掉的鋼琴,被鋼琴家覺得不適合,而拋棄在白雪的大地上,曾經為他努力地釋放出溫柔甜美旋律的我,雖然我不是史坦威也不是貝森朵夫,說是山葉好像也不過如此,倒是比較像河合鋼琴,溫潤低調,也許高音沒有山葉清脆如聖誕鈴噹,但低音卻有獨自的沉穩和味道,但終究他喜歡的不是一個平凡穩定的音色,也不是他崇尚名牌鋼琴;而是他再也不想彈鋼琴了,不想再遇到與鋼琴有關的東西了。他就這樣拋開了一切,消失地無影無蹤,就像雪一樣,陽光出來,他就消失了。
書中林桑和愛米麗;調音師和鋼琴家;愛米麗和她那年輕的學生;鋼琴家和法國金髮男孩,各種糾葛什麼的,常常讓我看故事看的分神和恍神,也許自己的生活圈單純,心裡總是無意識的排斥複雜的情感糾葛,和一個喜歡的女人交往又同時有其他的女子,我不懂為什麼,對於感情我總是保守派的,和一個不喜歡的男人結婚,即使擁有了夢想實現了夢想,而過的不快樂,為什麼要這樣呢?
我不懂,書中的世界,常常和我的三觀正面衝擊,那是我從來未有的體驗和經歷,我既不是天才,也沒去過紐約,也不是從小學音樂長大的,小時候陪伴我的都是農田,國家音樂廳人生也才去過一次聽了白建宇的蕭邦,那天的音樂會來了很多穿著很正式的觀眾(有些還是有頭有臉的鋼琴家來聽),那晚赫然發現那是自己永遠不能進入的世界。
那我為何要堅持著彈鋼琴,我想放棄的念頭在我心中升起了無數次,每一次都很糾結。我學琴的初心,只是為了兒時,那吸引我的電視廣告的琴聲感動年幼的我,不為別的。雖然我國中才開始學琴,第一次碰到屬於自己鋼琴的琴鍵,就像初戀般一樣,既害羞又開心,長大後,多了更多目的,自不量力地渴望著,能像星星一樣發亮發光,希望能藉由音樂找到某種內心匱乏的東西,一直尋找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我也終於在二次的志工發表會,彈上了我夢想中的史坦威鋼琴,但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不知道,那次的確很開心,但表演結束後內心卻多了一種無奈,我說不上那種感覺,也許感嘆自己無法駕馭史坦威,或許感嘆自己愛上了它的音色,但這一輩子只能彈山葉的琴,但更多的感嘆,沒人懂那音樂裡流露出的情緒,終究是孤單的弦律,只能彈給自己聽。
故事中,我最喜歡邱老師說的一句話了:「夢想不是要去追逐的,也不是要你去擁有或征服的。它像是你的良心,你心裡最真的旋律,而非身為之物。」看到這句話時,頭上突然好多道雷,每道雷擊中我內心深處,我一直追著他跑,他總是忽遠忽近,讓我升起了想放棄的念頭,追的很累,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每次我在彈琴時,都會一直這樣問自己,究竟要追他追多久,之前,以為自己找到聽懂自己弦律的那個人,那時候彈出來的音樂,被老師誇讚有情感,但如今,更多的只是一個內心空洞的人,坐在冰冷的黑白鍵前,無意義的敲擊著如此而已了。
原來我要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一個懂我內心寂寞旋律的一個知音罷了,就像當初電視廣告的那優美簡單的琴聲,被我這年幼的心靈聽懂了,而靈魂有了共鳴而感動了。
如今看來,這篇沉重壓抑的小說,就是如此讓我失眠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