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 人生 · 陳姝里》成為藝術家的召喚:我所崇拜的龐克教母
作者|陳姝里(插畫家)
應該是2015年,我坐在台中開往花蓮的火車上,把《只是孩子》(Just kids)看完。在那個靠窗的位置上,眼睛直直望著蒼綠色的中央山脈,耳朵和身體同時感受著轟隆隆的震動,我心裡有個聲音:我要當藝術家。
「因為這是你的召喚(Because it's your calling)」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說。(註:2012年在丹麥路易西安那文學節中,她說:「一個作家或藝術家無法期待自己的作品被大眾接受或喜愛,我曾經做過一些似乎沒有人聽的唱片,你寫的詩集可能也只有五十個人讀過,但你還是會繼續做你的工作因為你必須這樣做,這是你的召喚(because it's your calling)。」)
她在12、13歲的時候,決定要成為藝術家,在這之前,她一直想成為作家,因為她非常喜愛閱讀。直到12歲一次難得的家族旅行到了美術館,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真實的畫作,並深深地為之感動,從此決定要成為畫家(painter)。
我們現在認識的她,被稱為「龐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龐克搖滾桂冠詩人」(Punk's Poet Laureate),她選擇透過寫作、詩、表演和畫圖(drawing)⋯⋯任何只要是可以透過創意來表達自己的方式,來作為一位藝術家;因為藝術原本就是一個開闊的領域,成為搖滾明星從來就是無心插柳。
佩蒂.史密斯在20歲的時候到了紐約,不只是為了要成為藝術家,還有更現實的因素:她需要一份工作、需要錢。當時她和家人居住在紐澤西州南部的鄉下,那邊沒有工作機會,沒有文化,沒有藝術,沒有書店。「我們家是那裡最有文化的地方」她說,雖然他們家很窮,但家裡有很多書,她永遠都有書可以讀。不過這無法滿足她想成為藝術家的需求。
她心想,紐約有這麼多書店,總有一家會雇用我吧?於是搭上前往紐約的公車。沒有錢上藝術學校,她必須先找到一份工作。在這之前,她露宿街頭好幾個禮拜,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足夠的食物⋯⋯各種生活中的困頓並沒有讓她害怕,然後她遇見了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兩人相愛成為彼此最重要的伴侶,即便後來羅伯特發現自己的性向而後分手,兩人依然是彼此一生的摯友,直到羅伯特在1989年因病過世。他在臨走前要佩蒂.史密斯寫下他們的故事,這本《只是孩子》於2010年出版,花了她21年的時間。
《只是孩子》不只是一本回憶錄,它描繪出60、70年代紐約蠢蠢欲動的氛圍,在雀爾喜飯店(Chelsea Hotel)居住時的生活和相遇的藝術家們;最重要的是,佩蒂.史密斯和羅伯特相處的點點滴滴,道出兩人相互扶持、欣賞、勇於嘗試,並無所畏懼地追求自由與藝術的堅定情感。
這不禁讓我反思,為了想做的事情,我願意犧牲到什麼程度?
當然那是一個無法複製的年代,也沒有人可以複製另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更何況是過去的時光。但是另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卻可以為我們帶來想像、啟發,和力量。當時的我未曾因為追求藝術而受過任何苦,我沒有餓過一餐,我沒有露宿街頭,我沒有打工;也許是因為這樣,才會對於那樣用力地在追求藝術和自由的純粹精神感到不可思議與嚮往。
接下來的幾年,我繼續接著設計和插畫案,以支付帳單和生活所需,我一樣沒有睡在街頭,沒有得和別人分享食物才能存活,沒有經歷書中所描述的任何犧牲(sacrifice)。我也喜歡我的插畫工作,它是眾多行業中很能展現創意的工作了,但它還是跟藝術不同,不是誰好誰壞,只是不同。
直到2020年,我意外地成為一位母親,強烈的犧牲感不時衝撞著我,24小時的照顧小孩和打理家務,完全失去自己的時間,更別說是創作或工作了。我常常感到自己不斷地被分割,但沒有一塊是我的。
在這個時間點,我又看到一段佩蒂.史密斯在電視上的訪談(按:2016年挪威瑞典的電視脫口秀節目《Skavlan》),才知道她在兩個小孩相繼出生的16年間,和先生決定淡出舞台,不做任何公開演出。但這16年間,她從來沒有一天放棄閱讀和寫作。
「妳曾說過,成為母親讓妳的作品更有強度(motherhood actually strengthen your work),並且帶給妳紀律。怎麼說?」主持人問佩蒂.史密斯。
我一直都在工作,年輕的時候我是很沒有紀律的,因為我有太多喜歡的事情:畫畫、寫作、表演⋯⋯接著我結了婚並生了第一個孩子,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轉變,我和我的創作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小孩才是。所以我選擇只做一件事情——寫作,寫作對我來說是可以經濟、簡單、獨自進行著的。我選擇在先生和孩子都還未起床的早上5點到8點,用這3個小時的時間來寫作和閱讀。
在過去的16年間,我每天都非常虔誠地做著這件事。即便這段時間我並沒有出版任何的作品或演出,但我以一個作家的身份一直在成長,我成為一個更有紀律的人,我更了解我自己,也更了解我的母親。過去我對於家庭生活沒有任何興趣,因為我一直想成為一位藝術家。
直到自己成為母親,我才意識到我的母親有多辛苦,她為了家庭做了多少犧牲。她是一位服務生,她有四個孩子;而我有兩個孩子,和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即便如此,我依然看見照顧一個家庭,需要多少的犧牲和勞力付出。
這個經歷,讓我更了解「大眾」(the People),我之前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的,藝術家⋯⋯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菁英式」(elite)的犧牲,我們總覺得自己為了工作而犧牲了自我,但我必須轉變這個想法。」
佩蒂.史密斯的這段話讓我釋懷。我所有的糾結和犧牲,同樣也發生在我所崇拜的龐克教母身上,也同樣的一定發生在所有的母親身上。但她教會我,如何選擇一種「可以達成」的方式,默默且持續地堅持想做的事情,而這樣的行動,就會如同信仰般支撐著一個人的精神。
寫作這篇文章的2022年底,疫情籠罩全球已經進入第3年,加上戰爭的發生,許多行業瞬間蕭條,許多人失去工作、失去生命。一個生活在小小台灣的小小老百姓如我,依舊在現實與夢想、工作與創作間拉扯,尋求平衡。我又再次看了佩蒂.史密斯在2012年丹麥路易西安那文學節中(Louisiana Literature-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s literary festival)的訪談。
她朗讀《只是孩子》的片段,也談了很多關於這本書的故事,最後主持人問她能否給現場的年輕人一些建議。
「認真工作,對自己誠實,最重要的是——做好的作品。當我年輕的時候,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1914-1997,美國小說家、散文家、社會評論家以及說故事表演者。)給我的建議是:『建立好名聲,讓你的名聲是乾淨的,不要做任何妥協,不要擔心要賺很多錢或成功。用心在做好的作品,做對的選擇,並且保護你的作品。如果你建立了一個好的名聲,那這個名聲就會是你的資產。』(註:Patti Smith而後開玩笑說:「但是William,我的姓氏是Smith(美國最常見的姓氏)。)」
「要成為一位藝術家,老實說,要成為一個『人』,在這個時代都是辛苦的。你必須抱持著希望,保持健康,盡可能的開心,並追求你想做的事情,不管你想做的是養育小孩、成為麵包師傅、隱身在森林裡、試著搶救環境,或者替偵探節目寫劇本⋯⋯做什麼都好,重要的是——知道你想做什麼,追求它,並且理解這將會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因為人生本來就很辛苦。你將會失去你所愛的人,你將會經歷心碎,你會生病,你會因為牙疼痛不欲生,你有時候會挨餓⋯⋯但從另一面來看,你會體驗到那些最美好的經歷,有時候可能只是一片天空,有時候是一件你覺得很棒的作品,或者你找到一個愛的人,你的小孩⋯⋯生命中總有美好的事情。」
所以,如果當你覺得正在受苦,你知道的⋯⋯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part of the package)。你出生,你也知道你會死,我們都知道,所以這是很合理的,我們知道我們會很快樂,但事情也會有搞砸的時候(things fucked up),但就乘著它(ride with it),就像雲霄飛車一樣。人生永遠不會是完美的,它會有很美的時刻,也會有很顛簸的時候,但這是值得的,相信我。」
我相信妳。謝謝佩蒂.史密斯,在我人生的不同的階段,一再陪伴了我、啟發了我,帶給我繼續的力量。●(原文於2023-01-05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陳姝里
插畫家。作品常常在講人——人的狀態和人的行為,常使用拼貼、版畫、手繪等技法傳遞富有手感及溫度的圖像,近年也開始發展抽象和立體創作。畢業於英國布萊頓大學連續性設計與插畫研究所,作品曾獲英國 V&A Museum插畫獎、美國 3X3 Illustration Show。著有《超狗一號的中秋任務》、《Libro de los defectos de los demás》、《A-Z關於_的正向人格形容詞》、《很高興認識你!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