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笔记(二):给出恰当的书评
IPFS
读者可以与一本好书进行有序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掌握好智识上的礼仪(intellectual etiquette),读者就能从中获益匪浅。
分析性阅读分三步走:1. 整体把握;2.读懂;3.评判。
阅读重在权衡和考量中进行批判性阅读,这样读者才能从阅读中学到东西。评判一本书的基础是读懂这本书,而且,只有对一本书给出自己的评判,才算读完了这本书。也只有承担起评判一本书的责任,读者才有可能成为自由人。这也正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意义所在。
作者的修辞能力体现在说服读者。相应地,读者的修辞能力体现在对说服的回应能力。阅读技能的提升,让读者能够周到地与书相处,不会陷入盲从或者抬杠的状态。
读者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做到“我理解了”,才有权力(也有义务)回应“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暂时不发表意见”。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懂条件:
- 有时候读懂整本书,才能懂其中的一部分;
- 有时候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才能读懂某本书;
- 有时候读完某些作者的其他作品,才能读懂他写的某本书。
所以,读者不要急于说出“我不同意”。
而认为自己读懂了的读者,在针对某本书给出反对意见时,不要为了在争辩中占上风而反对,而要为了学到东西提出合理异议。
所有的争议都有解决的空间。解除误会,或者弥补无知,都有助于解决争议。而面对争议,保持理性与耐心,有助于长期的学习。
读者在评判一本书时,不仅要提出批判性论断,而且要给出相应的论据。因为发表意见时给出相应的证据,才算形成了知识。好的读者能区分有理有据的知识陈述与简单的观点表达,从而通过提出明确的异议,更好地解决与作者之间的争议。
笔墨纸砚,再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