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靈療癒|聊聊靜心冥想
近幾年來,靜心冥想似乎進入大眾視野,不僅 Netflix 推出了《冥想正念指南》,就連我的工作狂前老闆都說,他也有在冥想:「因為有冥想的日子工作效率真的比較好。」
那麼冥想和放空發呆、胡思亂想,或是所謂「心流」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呢?冥想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去年還在綠藤任職時,我臨危受命要在隔天一早,用 5 分鐘的時間向整個台北辦公室的同事介紹、並帶領一段冥想(嚇瘋!)。這使我不得不開始思考,該怎麼向一群不見得對身心靈感興趣、甚至認同的人們面前,解釋我到底從冥想中體會到了什麼。 最後在投影片上,我對冥想的詮釋與體會是這樣的:
#幫腦袋清除快取
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明明知道不要生氣、你也不想要生氣,但就還是無法不氣?或是,躺在床上準備入睡,腦袋卻忍不住地運轉,想著昨天、今天或是明天即將要發生的事?
我稱呼這叫「你的情緒 / 思緒不是你的情緒 / 思緒」。
我們常覺得自己對於感覺和想法擁有絕對的掌控權,但真實的生活卻讓我發現,他們就像心跳、體溫、血壓,像自律神經一樣,不受意念所左右;
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被他們左右。
那麼冥想能幫我們什麼呢?我認為,冥想在做的,就是使我們走出思維的無底洞,暫時抽離這個被控制的「我」的角色,如此一來,我們得以在冥想中,觀察、清理卡住「我」的大量資訊後(但不是要你去認真「想」出什麼決定來噢!),回來成為一個開放的,新的「我」。
不用工作宅在家的半年裡,我很常冥想。我曾形容冥想就像一種靈魂的兜風或是心志的瑜珈。和瑜珈的大休息有一點相似,隨著呼吸深長放慢,感官變得敏銳而物外,神識游移在寤寐之間,萬念俱疾,「我」的概念彷彿消失了,只剩下單純的「存在」而已,又何來煩惱多思呢?
最後分享一下那次公司活動我所使用的冥想引導影片。為了找到我心目中理想的引導詞,那天晚上我還在公司加班,真希望下一次就是在下我本人用我獨特迷人(?)的嗓音來帶領冥想啊。
為什麼我推薦它:
✓ 中文引導詞
網路上有許多冥想資源、甚至冥想 App,但多半都是英語。我覺得非母語的引導詞在語言上終究還是隔了一層,腦袋要多花力氣理解,不利於冥想的放鬆
✓ 夠短的時間
只有 6 分鐘,適合冥想的初心者,不喜歡、沒感覺,忍一下就結束了(?)
✓ 淺白易懂
許多身心靈相關領域都有類似靜心冥想的活動,其實就連瑜珈課後段大休息時老師的引導也像某種冥想。但受限於各自派別與系統,往往會講到一些「專有名詞」,讓某些聽者因困惑而難以進入狀況,甚至樹立戒心,以為你要跟他傳教還是怎樣的
我選擇用這支影片來介紹冥想,是因為他的引導詞中並不談及能量或靈魂,還能呼應我個人對靜心冥想的體會(Peter 老師介紹得好好,我思考這麼久的事他感覺三兩句大白話就說清楚了)。
以上,分享給讀到這裡的你。通常我會在剛起床或睡前時進行靜心冥想。在準備開啟或結束一天時,把自己的心整理到最無負擔的狀態,真的是一件很棒的小儀式。如果一開始雜念很多、或是打起瞌睡,都是非常正常,並且也發生在我身上過的事,未來有機會,再來介紹靜坐或躺著之外的靜心冥想方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