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几颗星?

实体烟
·
·
IPFS

我有个习惯,说不上好坏,就是每次看电影之前总要去查豆瓣评分,生怕自己选了烂片,白白耽误两小时光阴。

虽说样本够多的话还是有统计学意义,可文化品交给大众点评,涉及主观审美,通常毫无道理可言。《逐梦演艺圈》十万观众里,依然有两千多五星好评, 不管认真还是戏谑,论迹不论心,评分已成事实。

我们已经不是单纯的观众,而是在他人预设的框架内,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去欣赏作品。当我观看高分影片,我的主观评价也往往被这种预期所左右,最终不自觉地趋近于大众点评。这挺像经济学中的「预期的自我实现」理论:人人都觉得股票要跌而纷纷抛售时,股票就真的会跌,尽管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问题。

金融家 Clifford Asness 九月份发表的文章,虽然在谈股市,但和我们在文化领域的经验完全一致。

他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介入,金融市场效率正在降低,越来越多的股价脱离了其基本面约束,估值错位比以往更难纠正。Asness 还说,社交媒体和券商通过「即时、游戏化、廉价」的24小时交易模式,以及无数非专业意见的传播,极大地放大了个人投资者的偏见,使他们过度自信。这让原本依赖于「群体智慧」的市场机制失去了理性,股民不再是独立思考的个体,而更像是一群「协调一致、无知甚至危险的狂热信众」。

-

「低效市场假说」成立的话,平移到文化评价体系,便是集体评分正在成为一个反馈闭环。打分这个动作,本是独立思考后的反馈,和在你之前、之后打分的人没有任何关联,但「估值社交化」削弱了审美判断的独立性,并最终让我们的文化消费越来越趋同。由群体智慧快进到群体盲从,评分不再是作品价值的真实反映,而是一种不断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集体预期,和股市没什么两样。

身处闭环当中,我会怀疑自己的口味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有时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虚幻优越感,但更多时候,与外界错位的滋味并不好受。于是常需自我调节,想想怀疑个屁,我的口味对我百分百有效就够了,个人感知不该让位于群体判断。就算真的踩雷,看了部烂片之王又怎样,这两小时原本就是拿来虚度的,不是吗?

反正 Asness 的文章多少帮我解了点惑。它提醒我们,当人们依赖社交媒体、算法和情绪来做价值评估时,系统的效率便开始下滑。长此以往,估值会不可避免地偏离基准,而回归理性则需要更长时间。按 Asness 的意思,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终将在长期胜出,就看你有没有耐心等了。

李笑来说「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话是够糙,理绝对不糙。


李源

2024.12.12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