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教育談成熟 獨立
之前分享【聊金錢價值的建立 金錢觀】提到金錢觀順序
賺(勞動):成就和獨立→花(消費):抉擇和智慧→存(儲蓄):計畫和恆心→捐(捐助):愛與感恩惜福
今天來談一下正直的金錢教育,畢竟your money your life。
懂得享受富足和分享的喜悅,成為真正的富翁;不只經濟獨立,在心裡上也能獨立,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並從中感到幸福。
了解金錢的價值,培養健康的消費習慣,在賺錢的同時如何有意義地花錢。
金錢教育越早越好。
----
- 不要避諱談論錢
懷著絕不讓孩子也受自己成長過程的辛苦,雖說對孩子的愛是天經地義,但應該反思,在經濟中過度保護是否會成為孩子獨立的絆腳石?
隨著教育普及和網路世代的來臨,青少年能夠接觸資訊的管道變多,心智也比幾十年前的青少年成熟許多,年輕跟不成熟劃上等號
父母的所有行動、言語,對孩子來說都是「老師的行動和言語」,在家中每一刻都是上課時間
澤爸:「大人要很有意識 小孩會很在意你說的每句話」【父母是兒女的鏡子】。父母平時的所得來源、消費方式、是否把錢用在意義的地方,這些日常行為才是最切身的金錢教育。
不要拒談【性】、談【金錢】,概念越淡薄,會讓人更好奇,甚至容易走偏
*如果是孩子需要了解的金錢問題,就坦率地說出來
*若是需要說服孩子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充分理解
「小孩有耳無嘴」,乖乖聽話就好
「孩子不應該談錢的事」→孩子會越依賴父母
「錢的事情不用擔心」→孩子會認為我不用擔心錢也沒關係
「你念你的書就好,其他的交給媽媽」→孩子會認為我和錢完全沒有關係→對經濟獨立的意志很薄弱,反而會出現更依賴父母的傾向
- 澤爸有說過:「讓孩子處理屬於自己的事情,學會對自我負責」
孩子應該也要知道補習費、書本費、通勤費這些花在自己身上的錢給父母帶來的負擔,這樣才會懂得錢的珍貴,並對父母懷著感謝的心。
- 了解家裡的經濟狀況,將來長大成人才能好好守財、理財並擁有更多財富。
- 對錢的忍耐力
在購買之前
- 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需要?
- 是不是非得現在買不可?
- 不管經濟再怎麼寬裕,也要有貨比三家的概念。
- 就算孩子說是必需品,也不會立刻就買,先給孩子一段時間,請他好好想那個東西「真的需要」嗎?
如果想著「有的話會很方便」「總有一天會用到」購買的話,容易囤積,物品就像像化石一樣一直往櫃子內堆,找不到又一直買。
- 協助孩子自己管理零用錢和適當消費,學習【存錢】和【浪費】的概念
因為孩子還不會賺錢,父母給的零用錢是唯一的收入來源。記帳是很好的方式,透過收集和整理發票或收據就能辦到。在整理發票和收據時,可以回想自己花了哪些錢,掌握消費的規模。漸漸地讓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錢財,不隨便亂花錢,並引導他們存下零用錢,教育他們捐贈的喜悅。營造捐贈的家風,衝動消費也會減少,還可以學到更有價值的花錢方法。
捐獻對孩子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從小就接觸慈善活動能為孩子帶來正向的能量,教導她快樂的價值,也有利於建立積極自信的心態。
金額完全不重要,哪怕只是一千元、五千元,也要以喜悅的心情捐出,並與孩子分享做這件事的感受,這才是金錢教育的出發點。
- 對錢的量
【爸,你有沒有錢?】【媽,你有很多錢嗎?】不要只是回答【沒有】或【媽媽錢很多】,可以稍微具體一點:
- 【這是非常需要的東西,但是現在錢不夠,所以必須存錢才能買。】
- 【因為這個東西價格比較高,所以媽媽一直在存錢】
- 【不管有再多的錢,買些用不到的東西就是浪費】
- 【雖然有錢,但是也不能隨便亂買】
- 【消費和心情】明確分開,必須有理由才能消費,不應緩解情緒而過度消費
「心情好,今天吃炸雞吧!」最好不要【因為心情好】所以去消費消費。應該具有明確的理由,像是【因為說好了這個禮拜要吃炸雞】、【因為今天沒有時間準備晚餐】有明確的理由。
- 「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明智的選擇,不要單方面替孩子決定
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經歷各種判斷,也培養出自己的標準,如果父母取代了那個過程,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創造自己標準的機會。
(從錯誤中成長,因為怕麻煩或是已預知降臨的親子衝突,在錯誤與失敗中累積,倘若沒有練習的機會,哪有可能會學好呢)
(不要害怕犯錯,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親自體驗,旁人給予鼓勵,或是自己也要給自己鼓勵)
從金錢教育的角度來看,失敗是必經的過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失敗了也沒關係!】讓孩子不要畏懼失敗,繼續挑戰新事物。
當然,如果孩子選擇明顯不合理,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討論,協助孩子調整。如果因為錢不夠不能買孩子想要的東西,就坦率地說錢不夠,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以較低的價格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合理的消費態度,而不是丟臉的事情。
- 關於【經濟獨立】的文化與制度
父母不能永遠和孩在一起,父母離開後,孩子的人生還是會繼續。因此,孩子應該用自己的力量面對世界。即使眼下感到可憐和心疼,也要為孩子的未來培養獨立心和自立心。這才是讓孩子可以長久幸福的方法。
所有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踐】,而金錢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們再經濟上獨立,能妥善管理自己的錢財,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
以台灣來說,現在的家長普遍供應到大學,但 也有自己邊讀書邊打工賺學費的,社會的氛圍可能認為是學習獨立或是經濟困難,這也反應到教育以讀書為重,到畢業後成為社會人士才開始自己賺錢。另一方面也因為房價高青年人買不起,甚至要到結婚才算正式離開父母,搬出去住。(但少子化或社會風氣影響,結婚或生子的數量也在降低)
學生一般以家長提供的零用錢或是過年的紅包作為一般的收入來源,金錢教育以年金儲蓄帳戶、兒童存款帳戶(定存/活存)為主,把錢存進銀行,感受到【錢增加的樂趣】,認識【利息】的概念。了解這錢並不是【免費的】,是託付給銀行而得到的報酬。另外家長會幫忙購買醫療或意外保險,更有意識的金錢導師,才會教導更多的經濟概念。
金錢教育的核心是【以錢賺錢的方法】
積沙成塔→等到真的積沙成塔之時,價值已經暴跌了
只靠勞動根本無法跟上以錢賺錢的速度。經濟學家也認為,【在資本主義下,必然會出現不平等的現象,而且這種情形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以資本賺錢的速度比勞動賺錢的速度快得多】。
只強調儲蓄是不行的,也應該要告訴孩子投資及增加財富的方法。
如果說,健康=營養價值豐富的飲食+運動,那麼兩個缺一不可
省錢和存錢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需要大筆資金時使用。像創業基金和結婚基金當然要存,但如果不是為了那種情況,就應該不斷投資,賺取利潤並獲得股息。
在【錢滾錢】的概念中包含【複利的魔法】:賺了錢儲蓄到了一定程度後,接下來就是透過投資不斷增加資產。我們不能僅止知道應該積極投資多樣商品才能賺錢。股票可以在短時間內賺很多錢,也可以一夕失去所有,那多半是投機的結果;如果在穩健的股票上長期投資十年,那麼就能提高賺錢的機率。
—
你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當你錢包裡有錢,就不會為五斗米折腰;當你肚子裡有墨水,就能分清善惡美醜;當你眼裡有世界,就會少走許多彎路;當你有了決心,就可以堅持對的方向。
最厲害的人,能迅速做出判斷,隨時調整自己與外界溝通方式。遇到大事,心中有數,部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動搖。他們知道,做成一件事的重點不是辯論,而是把事情做成。
有原則的人,看起來心很硬,其實他們在真正在意的事上,目標確鑿,立場堅定,絕不搖擺。知道甚麼事情能做,甚麼事情不能做;知道甚麼事情該做,甚麼事情不該做。這樣不僅是保護自己,也確訂了為人處世的基本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