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些冷僻的興趣
先回主辦 @空心二胡 ,我大多的時候是看到活動但來不及參加,或已經結束。我的工作讓我有點時間上來,但不可能全天候,下班以後還是有家事的。這次是昨天又看到有人把照片貼出來,想說對著某個角落照幾張照片,我可以的,再看看日期,還來得及,非常好。
但我剛才花了一些時間找到活動主文(顯示為某一類對站內操作不熟的人的狀態),才發現原先活動構想包含介紹書、心得和讀書方法,現在覺得頭大大了。如果我們先來看一下我昨晚拍了甚麼照片準備今天要貼,就知道,這是要怎麼寫得完嗎??我決定。。。採取言簡意賅的原則,如果真有甚麼引起興趣,再多來細說好了。
本來許久許久前,我有參加一群不是傳播專業的人自組的傳播人團契,幹了幾件空前絕後的事之後就很像樂團解散那樣,成員有當兵、出國和結婚的。就是因為本來都非傳播專業,所以有一起的讀書會;也都各自不同校,所以印象中跑過兩次。兩次都有聊到讓我蠻開眼界的"讀書方法"--更精確一點,是處裡大量文字出版品的經驗交流。
以我們的組成來說,全部一起可以稱為社會科學類,除了因為有人經歷過研究所研究院的大量期刊閱讀報告訓練--一堂課要討論前必須完成的期刊份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分組報告也常有新人還沒報告到一半,課堂的時間已經只剩不到一半的情況--還有真的就是沒有人有那麼多時間可以看完所有東西的事實,讓我們交換了一些(小)聰明的方法和總是不恥不亢提問進擊的謙虛態度。
(前陣子有在想網路讀書會的可能。那時還在臉書,覺得那裏技術性太難克服,也不容易聚攏人推廣閱讀。就沒下文了,這邊好像比較容易遇到喜歡閱讀的人?)
上述的那樣的"讀書會訓練"之後,讓我知道並且喜歡和人交流方法,有智性啟發、有所謂方法論。在後來的歲月裡,在行為上,也慢慢有自己的閱讀方式(本來被認為是個屁股長針的乙組運動人員)。大致上對一本書,一定會看序言。然後會看目錄,猜想內容。再挑內容來看。當然也多時候也會在看到目錄時仍然無感,像影展影片的文字介紹,看與不看都麻煩,但一般來說,大家都還是會這麼作。
樂趣之一
以閱讀的樂趣來說,一定會挑一章有興趣的、不知道的來看。如果是有關類似的概念,我已經知道的,那也許會挑能比較作者和自己的異同的部份,來看同樣的問題,在解決的方法上,採取了甚麼策略,各自取捨了甚麼,然後又遇到甚麼困難。
這個講得好像研究方法或設計方法的思考,其實很好理解,常常到處都可以應用。
先說,比如《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是已知人類學家的田野報告,幾乎是不用看序就已經決定要收藏的書,一方面因為台灣本土的這種人和出版品都少而珍貴,再者寫序的人也都很厲害,把這本書--即這個作者投注的歲月時光--在當代國際間座落的位置講得很清楚。
本書可說是台灣當代年輕輩學者所寫的醫療疾病人類學的典範之作。它雖然寫的只是小小的四川涼山州的幾個小鄉村西南民族的吸毒及愛滋問題,但透過該書多層次的觀察與討論,該書其實已將後社會主義中國之醫療困境和西南民族的文化困境和各層次衝突做了顯示...。......因此這本書雖然是部人類學著作,但真正而言,它其實是西南民族集體所寫成的生命之書。(南方朔的推薦序)
(果不其然,這是2013年初版的書,我昨晚上網查,有敏銳的編輯在這個疫情之初又把書推出了--OKAPI閱讀生活誌2月大人物)
大方向確立再看她的目錄,就自然想像是會跟著她一起進入田野過程去經驗到事情。時不時停下閱讀的時候會想想她這本論文的題目,還真是難能可貴的有情有義。
閱讀有時候也是希望有感,不要不痛不癢可有可無,能有情感共振最好。有血有肉,該痛的時候會痛,該生氣的時候會怒,可以說這種閱讀是邁向一種相通或歸屬,一種知道世界另一邊的角落裡竟有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也有某些當代特殊經驗。總之,閱讀能讓你和人們發生一些關係是再好不過的。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有感共感之一,就是世界對無辜和社經弱勢者的那種難以歸罪的暴力。(同時還看到的一篇推薦文)
樂趣之二
收在這個位置的書還另藏有一種後來才發生的閱讀習性,就是有了閱讀上的樂趣之後,決定留在歲月裡慢慢去享有。比如《邊境國》,像個恆常酒醉不醒的人的敘事,我知道日後如果我希望再感染他的氣息,我可以再拿起來看。並不是不夠引人入勝,並不是沒有讓人想一口氣讀完,只是怕一口氣看完了,會很長一段時間找不到類似的敘事可以填塞空掉的感覺。朋友的說法是:當心靈被這樣一番闖掠之後,開啟了太大面向的知性胃口,很難隨便閱讀滿足。(但我們不能勸他為此開始喝,自己保持體內在一定濃度中的酒精意識,然後錄音自己的口述人生境遇或瑰麗綺想。)
《江湖在哪裡?》的25萬字是可能一鼓作氣花幾天看完的,橫豎涵蓋了半個世紀的官民情事,日後都得回頭再查再找的,建議準備標籤貼紙和色鉛筆作記號,作者彙整了很多,解嚴前不透明解嚴後不主流的資料,是個很扎實厚重的事前功課,處理得非常非常好。第一章的文句和所描述的天地間應該屬真格的台灣的中文書寫,姑且說是文學品種上的新空氣。但重點還是情誼真摯感人,常常讓人看得眼淚和血脈賁張。
比如《戀人絮語》這種久仰大名的東西,買起來,也是為了可以找出自己可以攻略、得到樂趣的方式,目前停留在拿起來讀幾則放回去的階段。中間有想過譯本差異,還有傅柯在寫那些的那個年代同時還有哪些主導性的思維,比如科學實證主義,幾乎席捲了整個時代,當今各學院之所以能成立,整個學問得以累積、得以被認定成學術成就的標準,幾乎都是要符合可以在實驗中重複被操作證明的科學方法。所謂研究工具和方法論。為什麼要知道這些?如果你不是通過這種學院訓練出來的人,你非常可能覺得那一整本或類似的著作在講的東西,甚至講東西的方法都跟你格格不入。有時候有些地方你搞懂了,也會不明白那這有甚麼了不得的?好像不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原因吧!?
必須一說的是《偽博物誌》的目錄,儼然一種靜物的文字收藏模式。詩集在目錄上下功夫,也是很值得,頗有種工藝感。
幾本神學或聖經的中文注釋書都是用作解讀中文聖經參考的,因為遍行的中文版本(和合本)不算是最切中原義的,只能說是二手轉譯過來的,就是原文(希伯來文、希臘文、亞蘭文)譯成英文以後,再從英文(版本更多)譯成中文,英翻中的年代又太久遠,放在現在很容易誤讀。(中文只有天主教的思高版譯本是直接從原文翻過來的。)
聖經其實是一本講關係的書,人類和過往史上一些人物跟那一位上帝的關係,同時古今一定有很多人類經驗或生命境況的相似,可以讓人們思索從古希伯來哲思到現實今日能得出的智慧。所以要有意義地解讀需要非常多的參考資料,只這幾本算不上甚麼完整工具書,只能說是用來避免斷章取義,或是望文生義那類的忽略時代背景、文化差異和特殊語境脈絡,然後自己腦補的偏差應用。
《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說是約翰.伯格首部中譯小說)清新卻充滿著熱戀之愛情,有這樣一個烈火情人,不也是偶爾拿起來讀一封,感受熱火在心中的震動就夠了嗎?
除了上面的慢慢看的理由之外,有好幾本小說都是沒甚麼好囉說的,不必目錄、沒甚麼好想,拿起來一頭栽進去就對了。《荒人手記》是,其實《地下紐約》和《沉重的肉身》也都可從故事和遭遇開始。《鱷魚手記》已經出英文版,甚至說有韓文版也要上市。《認識主基督》是想寫關於耶穌的客觀事實,第一世紀猶太人的政治經濟苦情,他其實是在甚麼樣的家庭和地點誕生(並非甚麼君王之尊,也非貧苦卑賤不堪),三十三年左右的人生裡去過甚麼地方、發生了哪些事情,沒有太多後來人們的情感投射而渲染出的。讀到的時候很意外,但我覺得講到耶穌,可去除神話需求的投射是好的,把神話留給舊約創世記或其他智慧的文學吧!
《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其實是論文,但是被非常地陰性書寫,優美的像散文、詩文那樣貼近流亡的人。從目錄也可以窺見全然不同的結構邏輯:
導讀:難以定位的鄭明河/藍美華
陌生和恐懼的新色彩
高牆傳說
高牆紀事
三色旗的呼喚
第一部 家:移動的源頭
遠離,家園:銜接的逗號
靜夜無眠
茶與淚
情債
茶人
龍子仙孫
寬恕世紀?
除了我自己,我的另一個自我
故事浪跡天涯
陌生國度裡的陌生人
語言漫遊者
他們的國家是我的國家
藍蛙
我,錯看者
第二部 邊界遺事:遊走於廢物與庇護之間
聲旅
不知去處的路途上
「你就是戰場」
轉折
Nature 的r:樂暈
回首未來之城
邊界事件
自然的生成
暮灰,中灰
失去魅力的狼
旁白在我之上
空(你的舌頭)
土(你的唇)
水(你的唾液)
光(你移動的方式)
樂之彩:跨文化表演
體用
音樂性的準確
單純/無藝的平衡
用繪畫創作音樂
第三部 一望無際
母親的閒話
愚蠢與記憶
智慧與記憶
智慧的性別
說,多說點(不只是說)
說故事和記憶結構
白春
頁幕
紅與黑:雨的人聲
透過觀景窗盲目說話
死亡的偷窺者:合而為一的朗誦者
底特律:監禁與消失在自由國度裡
這是2013年的出版,編書的人認為可以透過作者的多元身分,和她一起梳理、檢視911發生之前與之後,旅行、移民、流亡的複雜和文化意義。
這邊可以偷看一下,因為我上次有分享給網友。
以上,照片裡有的冷僻興趣就先到這邊。感謝你的活動,我要去追其他人的文和書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