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九點,在線問答|張聖琳、謝昇佑:鄉村,大學,區塊鏈——你今天設計社會了沒?
過去一年之間,比特幣帶動的炒幣風潮經歷了明顯的高低起落,如今,對互聯網技術保持關注的人們應該都不難認同:「對加密貨幣不必太過熱衷,但可以期待區塊鏈與其他科技的整合,仍能為未來世界的人際互動帶來一些新的可能性。」然而,區塊鏈究竟可以產生哪些可普及的具體應用場景?儘管談論者眾,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停留在想像、規劃階段的空想的確還是遠多於著手實現的行動,也因此,仍有不少人對區塊鏈的實際用處抱持相對保留的態度。
理論上,利用分散式節點進行數據資訊的識別、儲存和傳播,對人類涉及互動、交換的各種社會行為都可能能產生根本的影響,只不過,行動者需要找出能撬動行為的慣習從「中心化」往「去中心化」改變的槓桿在哪裡。因此,在大的尺度上想像、在小的尺度上實驗,似乎是合理的進路。就像上星期在 Matters 關於區塊鏈能不能加速分散式綠能系統發展的討論,或者先前傳出台灣蘭嶼將推動以區塊鏈進行數位身份認證與構建「達悟幣」經濟體系的消息,關於「社群」、「社區」或「地方」發展的課題,無論被歸類為傳統一點的社區營造,或者新穎一些的社會設計或社會創新,只要能找出操作的利基,與區塊鏈的實驗性似乎都是一定程度的天作之合。
今天晚上,Matters 正是想跟大家聊聊區塊鏈與社會創新之間的關係。
任教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張聖琳(@張零)老師具有景觀建築與環境設計的專業背景,十多年前自美國返台以來,一直投入在兩岸鄉村研究與社會行動的場域之中。前幾年,她所主持的「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在台灣北部的茶鄉坪林進行茶產業調研與社區組織工作,催生出了持續陪伴茶農復興茶藝老手路的「山不枯」團隊。近年來,張老師部分的重心轉移到中國。她串連兩岸關注鄉村發展的跨領域行動者成立了「村客松」(transkathon)實驗平台,也持續推動「青年鄉村沙龍」的活動,積極探索應用互聯網技術來激活鄉村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在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完成了博士研究的@謝昇佑是一名社會學家,也是一名社會創業家。他在幾年前成立「好食機」公司,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台灣農業生產與飲食消費的體制。好食機在台灣的城市型社區裡推動「社區菜市長」的機制,連結消費者與小農,此外也大力推動對環境友善的食品加工,是近年來本地的社會企業領域中極受肯定的一家公司。
過去幾個月以來,張、謝兩位老師帶領一群學生前進台灣南投的竹山小鎮,與在當地從事社區創新事業相當成功的「小鎮文創」合作,共同構思如何在竹山將區塊鏈技術導入地方的社會關係與行動網絡,以發展另類的社區經濟。竹山的經驗也帶回了台北,這個實習課程與黃書緯(@swpave)老師負責的「大學PLUS」計畫亦有所連結。此刻在台大,有一小群跨領域的師生們正在一同探索著區塊鏈能不能為大學裡的教學、生活乃至於大學與城市的連結,創造出不同的互動機制。
從鄉村,到大學,在不同的場景中,有愈來愈多對社會的想像力與行動力,正在開始由區塊鏈這樣的新技術所貫穿。透過這些活動所激發出來的靈感與思考,或許不完全會具有立刻實現的條件,但其所探索的未知邊界,卻都是我們勾勒未來世界樣貌的寶貴線索。
今晚九點,就請來跟張聖琳、謝昇佑以及台大的同學們,一起放膽、狂野地想像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