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大陸上的塔塔.耶穌:Barbara Kingsolver《毒木聖經》讀後感

Purrreads
·
·
IPFS
·
我們比利時人在橡膠種植園裡把他們當奴隸,割斷他們的手。現在,你們美國人又在礦井裡讓他們當奴隸,直到他們把自己的手割斷。而你,朋友,還一門心思地做著這份工作,想讓他們說阿門。


試用一句話簡單定義文明。

然後在這定義的反面,你又會想到什麼?


在濃豔而生命力旺盛的剛果,歷經西方列強的覬覦蹂躪之後,多少生命依然頑強蠻橫地生長,不顧單一而高高在上的「文明」標準?在地緣政治與歷史侵略之下的台灣,重新思索文明的定義,對於普遍崇尚外來文化(不論西洋或東洋)的社會來說,是一種想像力的挑戰。

在傳統基督教家庭下長大的五位孩子在剛果這瑰麗異土上生存,各自有著對文明的不同詮釋。強勢與弱勢、落後與開發,在不同的文化文本上有著不同的意義呈現。強勢宗教以其歸化異教、「未開發」之人類的目的侵入,但最後生存下來的,卻是那些強韌而建議的土地連結。在這裡,心靈上的宗教戰爭遠比不上自然資源的爭奪,每一顆雞蛋都比經書值得崇敬、每一次落雨都比阿門值得歡欣。


在政治與經濟利益的衝突之下,書中刻意多次描繪的因發音不標準而引發的語義錯誤:「耶穌是班加拉」,班加拉在此是指珍貴之物,抑或讓皮膚潰爛的毒木,端看發音細微差異而論。此誤用濃縮了文明視野與原生大陸生命力的角力,亦是一則預言,當文明以自詡崇高之姿睨視他者文化時,此文本下的文明在原生大陸上是否淪為帶來潰爛與衝突的毒汁?


但若論《毒木聖經》時將它簡單約化為單純反省白人視角的矯情之作,也過於輕視。

人與人、自然與自然、文明對上文明、宗教之於土地,都是書中深刻描繪的省思。書中的非洲大陸有其無盡的奇珍異草、珍稀動物、瑰麗文化,光是描寫本土婦女穿著就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膽用色、圖樣,無不令人產生色彩斑斕的想像。於此再比對相對蒼白淒涼的傳教文化「塔塔.耶穌」以及對稀疏群眾揮著空拳、賣力卻滑稽的「天父代言人」普萊斯先生,與書中穿插帶著空靈視角冷眼旁觀的女孩角色,不禁令人感到複雜卻莞爾。

閱畢《毒木聖經》之後再讀Galeano的《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有著不可多得的樂趣。


幼時成長歷經美援時期的父親曾打趣跟我說,「小時候大家都會『好康逗相報』,說去教會胡亂喊著阿們,就有補給品可以拿回家。」至今仍然有多少活過那時代的人們,始終沒有想過喊阿門的意義;就像對父親來說,不過就是拿罐結塊奶粉回家的親切代價。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