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新年展望-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沒拖到最後一分鐘,我啥也不會去搞定。
新的一年轉眼又到了,似乎又是開始給新年訂下計劃的時候了,每次到這個時間點總是特別有趣,常常會有《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的感覺。人們很常說這個人個性很喜歡拖延事情,但說到該怎麼解決拖延的問題,重點並不是關注"拖延者們"本身,而是人類心理對於自我保護以及在最小力氣生存的本能,發展出拖延的行為、拖延的想法和拖延的感受。這導致很多人發下誓言卻「從來沒有行動」,或是努力了一下後,在失敗時說一句,「算了,下次再說吧」。
再加上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享樂主義、一元價值觀引發了"身份焦慮",工作帶給我們的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早已預見終究要失敗了的恐懼,這種"恐懼"是發生拖延的元凶,我們有限的注意力,也被各式各樣的網站、社交軟體、遊戲等等資訊來源爭奪,再使得我們更難專注的解決問題。
除了對失敗的恐懼之外,拖延症的背後心理問題還有許多值得思考,像是自我缺乏自信、希望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忙碌、個性上的頑固或堅持、想以拖延方式應對壓力,或者總是把自己當作灰心喪氣的受害者等等。這也是《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書中分享這些問題產生的心理根源,也提供不同的環境,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
頑固的拖延方式,甚至已經在千千萬萬的人那裡成為心理疾病,這類疾病尤其是在兩類人群中尤為嚴重,一類是將自己的自我價值跟外在表現捆綁在一起的人;另一類是由於他們的拖延而引發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的人。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看待拖延症,有三個層次可以自我反思以及解決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思路整理內容,分別是
(1)心理認知:看清拖延行為怎樣表現,以及怎樣改變拖延思維 (2)情緒應對: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即使面對不適的環境,也能持續向前邁進 (3)行為方法:確定方向並開始行動,善始善終的運用知識在工作和成就中取得成功
也分享下在讀這種工具書的時候,每個章節頁尾大多都會有個小總結,我自己很喜歡在閱讀的一開始先把這些小總結,拿來先當作重點,這樣再看案例的時候就可以當作看故事,更有印象。
看清拖延行為怎樣表現,以及怎樣改變拖延思維
對任何人而言,做事拖拖拉拉都不是一個好習慣。當你遇到任何問題都習慣"等一等再說",就等同於你很難好好的做成一件事。這世界上好計畫到處都有,隨時都有各種各樣的好想法,但這不等於能力。能力是你不但有好想法,還能及時實現。
這些原因很多也都是我們自我對話的催眠: 1.每天都在修正想法,所以無所適從 2.凡事妄加臆測,總往壞處想 3.對自己要求太高,最後無法完成 4.拖延,懶惰,愛找藉口 5.內心脆弱,輕易放棄
思考過多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假象。我們總以為多想一想就能讓結果更好,但事實並非如此。人們習慣做任何事都要待在舒適圈,想辦法安全第一,而渴望安全也往往讓人陷入掙扎裡。
多強大的意志力,決定了面對困難的態度,也決定了處理問題的真正"難度",很多事情並不需要多麼縝密的思考和斟酌,加快自己的判斷速度,提高思考的效率才是真正有幫助的事情。建議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行動筆記來追蹤拖延時的所作所為。在拖延時記錄下你的思想、感受和行動,增加自己對拖延心理的覺察。找出自己的思維、情緒、行動以及結果之間的聯系的能力。
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即使面對不適的環境,也能持續向前邁進
拖延可能來自對工作喚起的焦慮,這些工作或者錯綜復雜,或者遲遲不能沒有回饋,或者讓人覺得沮喪、不快甚至如臨大敵。這些負性情緒在心底竊竊私語的時候,拖延就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一種反應。書裡介紹介紹的一些技巧很有趣,當心底雜亂無章沒有頭緒時,可以拿出來看看想想。
第一個認知思維,化繁為簡:
像是《快思慢想》說的,人類的天性與思考機制,是習慣用最少的精力,找到自己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所以當參考選項很多時,人往往反而會不知所措。有些資訊或許真的很重要,但"需要"才是重點。勇敢地斷捨離,有些"人為"障礙,都是自己假想出來的。
第二個認知思維,減法人生:
不再自己複雜自己了之後,接下來就要停止思考與"成果"無關的想法,專注以結果為目標,切割出"無用的思考"和"具體行動"(下面會介紹番茄工作法),想清楚自己的優勢,從這裡開始慢慢往其他事情多做一些,建立自信,如果有思考在阻礙行動,要當機立斷趕快決定,縮短分析和判斷的時間。
第三個認知思維,正向思考:
用樂觀的想像克服沒必要的恐懼,但說得簡單做得卻很難,因為打擊就像海浪不間斷也沒規律。建議用階段性的正面成果來慢慢取代負面記憶,好的壞的,都寫進自己的行動筆記裡,把每天的進步總結起來,看著自己越來越好,也才能維持自信。
建立心理的忍耐力和持久性,還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放過自己"的不完美主義,先實現目標的九五%就已經很好了,因為事事追求"完美主義"的話,反而會忘了什麼事"理想的結果",可以秉持著80/20法則,設定計劃的時間上限,用20%的精力先把80%的事情做好,再逐步改善細節,別再自己心裡製造"敵人"。
確定方向並開始行動,善始善終的運用知識在工作和成就中取得成功
很多人做事有個盲點,事情都準備妥當了,只是還沒行動,這些人的心理狀態是恪守著一套自己的"原則",希望等到環境發生改變,給自己提供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才開始行動。就像之前說的,有的人先知先覺,有的人後知後覺,而有的人只是不知不覺,這樣的心態就是人在成功路上的差別。
也特別介紹"番茄工作法",簡單說就是列出當天要做的事,看看你寫下的這些任務里,哪一項是最重要的?哪一項是你最想盡快完成的?排列好後設置25分鐘鬧鐘,然後從第一件事開始,按照下列步驟:
(1)開始設定倒數鬧鐘,將鬧鈴定在25分鐘; (2)全神貫註去做這一項特定的任務; (3)到鬧鐘響鈴,立刻停下,別管任務完沒完成; (4)休息3分鐘,然後翻開書,繼續往下讀。
一開始如果很難屏除雜念的話,也可以先從設定10分鐘的鬧鐘開始,在一天結束時,把中斷的次數寫入行動筆記,慢慢越來越能掌握自己的習慣,從中找出改進流程的思路,成為自己的工作習慣。
寫在最後,別再想了快點動起來
看完了方法,新年新希望設定好了之後,趕快動起來,做事前先深呼吸,用三分鐘時間清空自己的大腦,關掉電子產品,集中火力。然後,別總是在最後關頭再奮力一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