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阿川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荐书 |《鳗鱼的旅行》:既做鳗鱼的科普,也聊生命的哲学

阿川
·
·
时至今日,人类依旧无法对鳗鱼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我们餐桌上食用的所有鳗鱼都在大西洋内的一片神秘海域“马尾藻海”中诞生,别无分店。换句话说,你吃的每一只鳗鱼都是“老乡”。


《鳗鱼的旅行》,这是一本难于进行分类的书。

如果说它是一本对鳗鱼的科普作品,读者却分明能从中读到“我”与父亲的童年回忆、与鳗鱼相关的人物传记、以及浓厚的存在主义哲学意味。

如果将它归类为哲学或文学,你又无法忽视其中对“鳗鱼”这一生物翔实而又生动的知识普及。

于是当我要介绍这本书时,我只能说这是一本能满足各种阅读口味的,好看的书。



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松出生于1972年的瑞典,新闻业出身,曾在《南瑞典日报》担任艺术和文化记者,因此其文字手法多是夹叙夹议、毫不晦涩,几乎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他笔下的意思,却又不流于肤浅,总能带来耐人寻味之感。

例如,他提到所有的鳗鱼都出生于大西洋的马尾藻海,在描述其地理位置的“模糊性”时,用一段浪漫动人的比喻解释了这样的模糊:

它(马尾藻海)位于古巴和巴哈马群岛略往东北一点,北美海岸以东,但它又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马尾藻海就像梦境一样,你无法确切地说出你何时进入,又何时走出它。你只知道,自己曾经去过那里。


在谈到他在儿时与父亲的捕鳗鱼记忆时,他又跳出了记忆内容本身,对“记忆”这一广泛性存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记忆是会骗人,它会筛选和选择保存哪些东西。当我们在记忆中寻找一个往昔的场景时,我们完全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记住了最重要或最相关的内容,但我们记住了符合我们预想的内容。


即使是在写到那些曾研究鳗鱼的科学家小传时,他也能够在总结事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科学家的内心活动进行猜想和评论。例如他评价曾想要寻找鳗鱼睾丸却惨遭失败的(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弗洛伊德,认为是鳗鱼的神秘使弗洛伊德转而投向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鳗鱼欺骗了它,这或许导致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来离开纯自然科学领域,转而投入更为复杂和无法量化的心理分析……这个后来将会确定整个20世纪的人的性和性行为观的男人,这个对人类内心机制达到前所未有深度的男人,在鳗鱼身上都没没能找到性器官。他想了解某一种鱼类的性行为,结果却充其量只是在人类自身的性行为方面有所发现。


在帕特里克•斯文松的叙述中,既有对科学、历史事实的准确概括,又饱含了他对这一切事实的理性与感性的看法,这就是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毕竟在21世纪,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海量且丰富的事实知识,以及大量肤浅又死板的观点看法,但充满个人体验的智慧和洞见却常常被湮没其中,难以追寻。

这本《鳗鱼的旅行》则是一个将鳗鱼知识“链接新生,撞出火花”的窗口。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马尾藻海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繁衍。

斯文松颇为抒情地感叹道,鳗鱼的一生都在等待和忍耐,为了一个最终的目标。但这个过程又是无比孤独的,它们需要在淤积的黑泥生活几十年,“独自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没有继承性,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人也像鳗鱼一样,在打破历史、宗教、家族等神话重获自由的同时,有关自由的困境也已浮现。

我们变成了孑然一身的自由个体,这逼迫我们从一个目标,到一串意义,在这个世界上始终孤独地追寻着,疲于奔命。但我们又太急躁,太不能忍耐,太恐惧衰老,太想要变化,太容易为前路的迷幻错乱感到挫败。

对于害怕停滞和无聊的现代人来说,这本《鳗鱼的旅行》或许能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