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良藥苦口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26.為甚麼環保意識無法一直維持討論熱度

良藥苦口
·
·


為何我們會強烈回應一個人的需要,卻對多數人的痛苦無動於衷?

一個人的需要:

1987年美國一位名叫Jessica的小女掉到井裡,電視全天候報導,捐款源源不絕,事件甚至還被翻拍成電影。

多數人的痛苦: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中,共有80萬人在一天內遭到屠殺,我們卻沒有太大感受。

為什麼我們常對大規模慘案冷漠,卻重視一個人的悲劇呢?

這不是很違背常理嗎,這也跟我們愛說故事有關,當我們同情一個人時,常常是我們從某個管道取得了資訊,了解他們的遭遇,當你看著照片中那無辜的雙眼,頓時同理心大噴發,這叫做"可辨識受害者效應",看看許多公益團體(世界展望會),無非想要打破我們對大規模苦難的冷漠,常常引用受害者之一的經歷(照片),激發出我們的同理心。

假如告知大眾自己是如何被故事的力量影響會不會改變他們對大災難的忽視呢?答案是不會,他們反而在兩者情況中願意捐錢的比例都減少了,因為我們喚起了內心的理智思考(系統二),反而抑制噴發的同情心。

這些行為背後有三大心理因素牽引,三者合併使我們多數人常常袖手旁觀:

親密性:

不一定是實際距離,也可能是心理上的連結,你和自己的親朋好友間,都會有種特別親密感,世界上大多數遭遇苦難的人與我們從未蒙面,所以我們無法對他們產生與親友間一樣的同理心。

鮮明度:

與鮮明度相反的就叫做模糊性,新聞標題如此聳動就是不想要你的心智認為這件事模糊不清,媒體想要讓你印象深刻,模糊性就像是看一張從外太空拍地球的照片,你可以看到各大洲形狀,山脈和海洋,卻看不到空氣污染,犯罪行為或是戰爭,或許能夠看清變化的那天就是世界末日!

杯水車薪效應:

從環保(限塑)到捐錢,我們常常認為自己的力量很小,索性就不做了,這種氛圍是會傳染的,何不想想大家一起同心協力,能改變世界呢?

像是全球暖化這個議題爭議許久,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惡化,使大眾渾然無感,杯水車薪效應在這的腳色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心裡的惡魔驅使著開個冷氣又會如何,反正別人也會開。

各國政府更是帶頭做亂,反正中國都不減碳,我區區一個小國幹嘛愛護地球,許多政府認為甚至邀請許多專家去為他們利益背書,讓人感覺全球暖化是一個假議題,從政府高層都不願意為了碳排放做領頭羊,你能奢望群眾能喚起心理的良知嗎?

如果只有你渾身是汗去節能減碳,隔壁卻冷氣開到飽,你認為你能夠堅持多久?

那該如何改變呢?可參考<學會改變>系列貼文,今天則舉此書的兩個方法:

1.認清自己:

小心杯水車薪效應默默影響著你,當你幫助一百萬人時,想想那些獲得幫助的人是多麼雀躍,不要把他們當統計數字,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募款活動會看到進度條,讓你知道自己的微薄幫助也能成就一個大願景。

2.設立行為規範:

制定關鍵行動,目標要明確,常常政府的政策是想要努力解決一般人較感興趣的問題(政治立場正確),然而這類問題通常早已獲得大眾關注。

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卻常常被忽略,這些較不具吸引力(話題性)的問題一直都得不到關注(比如:預防保健或是嬰幼兒相關(無選舉權),畢竟還沒發生的事對大家來說是隱形的,無法想像的),但這才是需要著重的地方。

唯有透過煽動情緒才能使人對他人苦難產生同理心,實屬悲哀,但這就是人,這就是人性,人就是自利的,以個人利益為優先考量在去幫助他人,因此我們看到別人的惡行就放棄堅持做環保,反正地球遲早會毀滅,就是這種心態,讓我們一直無法堅持環保愛地球。不過往好的方面想,一旦你心裡頭的大象(情緒)被喚醒了,我們就會傾力幫助,從現在起你了解了同理心偏誤,下次你更有機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去對他人(環境)伸出援手!

看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不用預防,等到你發現世界毀滅時,就已經太遲了,所以你要拿起遙控器關冷氣了嗎?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