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與蘋婆七姐果

大地樸人札記
·
·
IPFS
·

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起源於周朝的傳統節日,最早期為對自然與織女星的崇拜。傳說中織女是位聰慧手巧的仙女,古時刺繡、縫紉、紡織等皆是婦女的工作,稱為「女紅」,或謂女事;每逢七夕,婦女便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祈求織女賜予智慧與巧藝,因此七夕又名「乞巧節」,可謂頗Feminine的節日。隨著時代變遷,現今婦女不再專職女紅,節日的意義逐漸消失,故然參拜及明暸節日的人亦隨之減少。

反觀始於的漢朝牛郎與織女傳說,至今仍然千古傳頌,七夕以「中國情人節」的身分繼續流傳於東亞民間。

既然牛郎織女喜鵲橋已廣為人知便不多著墨,今天來多談一點關於織女的故事,相傳織女排行第七,所以七夕又名「七姐誕」。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中提及到七姐誕的祭祀習俗中,除了穿針外,婦女亦「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是指如有蜘蛛結網於祭品上,代表得到了織女的青睞,能獲靈心巧手,甚至能得美好良緣。(可見除了印第安人的傳統以外,中國古時亦有蜘蛛與編織手藝啟發之聯想)

而圖中的果實,是來自蘋婆樹的「鳳眼果」(果實成熟時紅色果皮裂開,露出黑色眼睛般的果實因而得名),便為廣東習俗七姐誕的祭品之一,故又名「七姐果」。

除作祭品外,七姐果亦是一種美食,光是蒸或焗熟來吃已是能飽肚的小點,味道有點像栗子,但七姐果吃起來比栗子更多「層次」,剝去硬殻後,更有一層可吃的薄衣,再咬開便是蛋黃狀的甘香果實。

Luna對於本地可採摘的果實情有獨鍾,每次從地攤婆婆處見到一年一度稀產的鳳眼果,都忍不住買下,今年亦買到了一小袋,嘗試做了糖漬鳳眼果,味道不俗。

享受過後,那幾天我的腦袋不停想著關於鳳眼果的事,亦在想大埔會否有蘋婆樹,誰不知樹未找到,卻在馬路旁的石柱上,發現了一條蓇葖果,走近一看,居然就是鳳眼果!

不知道是哪位有緣人置放於上,那時心裡承諾著,一定要多研習它的故事,並在七夕時把它相關的故事寫成一篇短文。

縱然七姐誕已日漸息微,這節日的衍生習俗祭品「七姐果」與蘋婆樹,依然在本地某些角落屹立著。在初夏之際,於路邊抬頭,也許能看到多雙火紅般的鳳眼正凝視我們呢。

後記:
- 雖說是七夕祭品,但據個人觀察經驗,香港的蘋婆樹果期多在初夏,及至七夕(陽曆八月中)已非果期了,很好奇是否真的有香港本地的蘋婆樹在八月仍是果實纍纍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大地樸人札記🌙明門身心靈中心創辦人暨靈修課程導師|薩滿行者|身心靈輔導及療癒師💫 🌿草藥及自然愛好者|永續及整全生活體驗活動策劃人🌎 此札記旨在記錄關於祖先智慧、民俗植物、薩滿行者經歷、原住民文化,與及一切來自生命和大自然的啟發,搶救並守護傳承不應被歲月遺忘的文化與知識。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孟蘭盆節和中元節真正該做的事

把你的罪過留給我,安息到天堂去|史上最罪孽深重的職業「食罪者」(Sin-Eater)

挑戰Deja vu (似歷其境)的奧秘|#我做過的特殊的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