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人】|在我窗戶後端
不知道是人大了還是甚麼原因,對貓咪越來越有感覺。
有感覺的意思不是愛上,而是身體的磁場好像漸漸與牠們產生共振,每次看見貓星人,心中總不其然泛起漣漪,像看見可愛的女孩一樣碧波蕩漾。
可是又不全然是遇上合眼緣的人那種感覺,而是有好感的同時又帶點憐憫——怎麼會說憐憫呢——是可愛的外表惹人喜歡繼而代入因而憐憫牠們只能成為一頭不能說話的貓,聰明具靈性卻又未能當上人類,我想就是這樣一連串的內心反應。
我在想呢,我是不是已經到了那個應該養貓的年齡——即踏入終身以貓作伴孤家寡人的始端——對貓,從前只會覺得,「啊,你真可愛,過來讓我摸摸你」這樣子,那種共振感沒像今天那樣強烈,情況像上帝為你開了第三隻眼或天線接通了貓咪的頻道那樣。或許是開始懂得看事物皮肉以下那些讓人垂憐的肝腸寸斷吧。
對於愛貓之人,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很強的共通點,那就是個人意識很強烈。我聽過一個對內向者最直接的描述是,「他們渴望被邀請,卻不願出席社交場合」(不是指愛貓的人就是內向者)。套這說法講,愛貓之人「渴望站在鎂光燈下,卻害怕被關注」,像貓一樣,引你注目,突然又退卻三丈之遙——想接近,又怕親近。籠統地說他們的性格都類貓所以與貓結上了緣似地。
突然心血來潮要把房間清個一空,無來由地想把舊物丟光。結果房間的一端突兀地像示範單位一樣凋零,坐在房的另一端不其然有種空虛落寞的感覺。這是我自小到大生長的地方,要把兒時用的、玩的都扔掉,彷彿把一棵扎根百年的大榕樹砍掉,把過去一段歷史都砍掉那樣。最近在讀韓麗珠的《回家》,書中她曾指出,人是屋子的延伸,怎樣的環境塑造出怎樣的我們,反之亦然。感覺每段時期感興趣讀的書與個人感悟冥冥中自有連繫——那是我最近把心靈掏空的一種外在呈現嗎?
收拾房間期間特別關注別人的房間佈置,尤其是大部分情況都在家工作的時候,在視像中「窺視」別人的居住環境、比對該人散發的氣場成了最近的一大樂事:愛書的人都表現出一種平和感,身後總不免有個偌大的書架放滿各類型的書,房間佈置井井有條;愛玩樂的人都表現出熱情,身後會貼出各類型的海報或是用作紀錄「所到之處」的世界地圖,背景多半是衣櫃;偶爾發現常常憂國憂民,非常關注世事與身邊人的人,家中常常雜亂無章。參考了不同的人的生活空間對其氣場之影響後,我買了個沉實無華的黑色組合櫃,把所有書本、雜誌、報誌通通塞進去,讓該忘記的、不想看到卻又想藏起來的躲到櫃的後端,眼不見為淨。這種有序感突然喚起我養貓的慾望。
收拾房間就好像要把某些空間掏空,迎來某些東西,可是這種迎接背後卻意味着日後另一場「掏空」,那是農夫的心情:栽種農作物,預備一場收割,收割又伴隨另一場栽種,川流不息,周而復始。日子久了,農夫因循環復返學會分散心力,或是因工序重覆懂得減少全盤心力的傾注,減少了對農作物本來的依賴。擠進的東西,大可以被這樣理解。
把房間清空好像要迎來一隻貓,有時我會幻想貓咪在那個房間的角落自得其樂,玩貓玩具、睡覺,抓自己尾巴等等,看生物樂在自己的世界似是人類的樂趣。看人類嬰兒砌積木,玩「煮飯仔」亦然。聽說朋友的貓會看電視看得聚精匯神,又聽說另一位朋友的貓會放空,又聽說貓懂得用鍵盤串英文生字。神秘莫測的生物,難怪讓人類欲罷不能。
研究說成年貓的智商可相等於人類一歲半,那大概說明牠們為何能學會作出一些「類人」或被「文明化」的行為。若是如此,免去教貓咪走路、吃飯、上廁所,替牠換尿片等一歲半小孩的日常雜務,養貓其實比養人划算,而且聽牠們「喵喵」叫總比聽嬰兒哭哭啼啼來得輕鬆過癮。長大後,更保證是一輩子的陪伴、最好的聆聽者,偶爾的「喵喵」叫更讓你感到被理解。凡此種種,簡直是為去除人類嬰兒的缺點而存在的生物。有時我會想,或許貓咪就是夭折或出生不久逝去的嬰兒投胎而成的生物,因而被冠以那「一歲半」的靈性。
喔,難怪古埃及人會把視貓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