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孙李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我为什么写作

孙李
·
·

我为什么写作?古今中外众多作家对这个题目作出过精彩的论述。博尔赫斯的说法最美: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奥威尔的说法最清楚明白:为了表现自我,为了审美,为了记录历史,为了政治影响;王小波的说法最直截了当: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以上的说法都很有道理,不过放在我身上都不太合适。我现在不是,将来也几乎不可能成为职业作家。在我看来作家是一种很糟糕的职业。职业的首要目的是提供稳定的收入,靠写作实现这一点太难了。就以国内来说,如果想要靠写作赚钱,比较靠谱的就是写企业文案、媒体宣传、营销广告、新闻报道。这些都是目的明确的实用写作,写什么、怎么写都不是作者作得了主的。至于创意写作,能赚钱的主要是写剧本和网络小说,这两样都要迎合市场,赚的都是辛苦钱,而且赢家通吃,绝大多数也就混个温饱。放眼全中国,能以写作为生并且自由创作的恐怕顶多几百人。任何一种主流职业的收入、稳定性和发展前景都比写作好得多。即便是青春年少时,我也未曾认真想过要当作家,对我而言写作只是一项爱好。

当一件事仅仅被当成爱好,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单纯许多。回顾我的写作经历,最初动笔的缘由是喜好读书。就像爱听歌的人自己也喜欢唱上两句,读得多了自然就想要写。当我还在上小学时就常常写些小文章,读后感、游记之类的。升上初中后开始尝试写小说。写作通常是从模仿开始,那时我在读卡夫卡、博尔赫斯还有许多其他奇奇怪怪的后现代作家,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怪模怪样。高中时学业紧张,没有时间写作,只是偶尔在写周记时自由发挥一下。上大学后正好赶上社交网络的热潮,我时不时在网上写写日志、评论,在论坛发一些文章。出国留学后知乎流行起来了,我也用心写过些回答。

以上种种,同一辈里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人说现在是全民写作的时代,我很赞同这一说法。曾几何时,写作只属于少数人,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件了不得的事。当今由于网络的普及,发表文章变得容易了。无论是论坛、社交网站、文学网站还是微博、博客、公众号,随便哪个平台都有成千上万的潜在读者,再不济也可以分享给自己的社交圈。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追求精神生活的余裕,变得更加关注自我,表达欲更强了。写作从一件罕有、严肃的事变成了日常行为,不再限定于特定人群。

我早期的写作都是随性的、缺少自觉的。这些写作都没有什么价值,大部分都遗失了,只剩下网上留存的少数几篇文章。二十五岁生日过后我开始写日记,之后一直坚持到了现在。那时我已在法国留学半年,刚到外国时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了,陌生环境造成的不适开始突显出来,学业压力也逐渐加重。我不想让父母担心,每次跟家里通话都是报喜不报忧。身边有一些中国同学,但彼此间还没到推心置腹的程度。在环境的推力下,我选择了写日记来宣泄情绪。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而且不断变化。人可以轻易地判断出自己处于负面情绪中,但要说清自己具体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绝不是件容易事。当我把感受转化为文字时,必然需要理清内心细节,与自己的情绪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也就能够作出更客观的判断。当我处在心理低谷时,写日记帮我走出了一次又一次难关。

当然,日记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记录生活。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回忆,我希望用文字把过往留存下来。当我翻阅日记,我能知道在哪一天我看了场好看的电影,什么时候接触到新的音乐,和朋友出去玩时发生了什么好笑的事,甚至于做过什么古怪的梦。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如果不记下来肯定会忘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小事没有什么价值,但我认为零碎、重复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当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汇集起来,最终就还原了我的人生。

我认为写日记是件有益的事,但作为一种文体日记有着先天不足。日记是一天天如实写下来的,内容由不得任意编排,难免充斥无聊小事,内容杂乱无章。即便是文学大家的日记,其可读性也相当有限。另有一种辞藻华丽、内容精致的日记,那是用来出版的虚构写作,已经背离了日记的本意。一部真诚的日记必然包含个人隐私,是一部只供作者本人查阅的工具书。

日记写得越久,我愈发觉得这种文体限制了自由发挥。到了二十八岁时,我开始认真地写随笔。

随笔这种文体没有具体的定义,到底什么是随笔众说纷纭。有的说随笔就是杂文,有的说随笔是议论文,有的说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我读过蒙田、兰姆、毛姆、奥威尔等人的随笔,其中有抒情,有叙事,有幽默讽刺,有文艺评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把自己的文章归类为随笔,因为无论主题如何,我要写的总是一件具体的事,而不是追求文字美感。比起修辞技巧,我更看重文章中的观点和事实。当我为写作寻找榜样时,我心中最好的散文不是出自文学家之手,而是哲学、历史等领域的学术专著。写随笔时我梳理、审视自己的思路,努力将自己的想法逻辑清晰严谨地表达出来。随笔写作保存了思维的结晶,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训练,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

自我是最直接的书写材料,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回忆和观点总结成文。我写的第一篇是《读书回忆》,回顾了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之后写了《迁徙》,描述自己成长的主要经过,如何从东北到上海,之后又留学海外。另外一篇《我的宅男生涯》写我的业余爱好,讲我如何接触到动漫游戏,喜欢哪些作品,我对宅男文化有什么看法。这些回忆类的文章和写日记一样,都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比起碎片化的日记,在随笔中我可以专门针对一个话题来写,内容更集中深入。

我写的另一类随笔则是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比如我写过一篇《职业考生》谈我对国内教育制度的看法,还写过一篇《生于忧患》谈当代人的焦虑感;有的是探讨思想观念,我写了《谈宗教信仰》《谈哲学问题》《谈道德》等一系列文章;有的是文艺评论,比如《谈香港电影》《谈日剧》等等。

在写作过程中,我有时难免会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记录我的生活有那么重要吗?我不是思想家也不是评论家,我的观点有什么了不得呢?身为默默无名的业余写作爱好者,我在网上发表的文章至多不过几百次浏览、零星几个评论,有时难以避免会感到寂寥。

此外,写作作为一项爱好,即时的激励太低了。我在写作的时候,极少会感觉到像是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那种快感。提起写作,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辛苦。但凡是写作态度稍微认真一点、对文章质量有那么一点追求的作者,全都尝惯了写作的苦。构思文章时搜肠刮肚,动笔时为了寻找恰当的表达抓耳挠腮,好不容易写完了还要一遍遍修改,只有大功告成的一瞬间才有那么一点得意之情。过了一段时间重读旧作,拙劣之处触目惊心,恨不得全盘重来。

然而我还是坚持写下去了。我想爱写作的人恐怕多少都有些自我意识过剩,不甘心把自己当成茫茫人海中一颗不起眼的砂砾。没错,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多少真知灼见。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权利,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发展自己的个性。无论是集邮、养花,还是烹饪、攀岩,只要你认定了自己想要去做,那就放心大胆去做。在辛苦写作之后,浏览自己用心写出的一篇篇文章,我为自己的脑力创造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没有虚度时光,充分发掘了的自我的可能性。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综上所述,我最初是无意识地写作,后来是为了抒发情绪、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写作是一种思维训练,同时给了我意义感,让我的人生更充实。如果这些理由还不够令人信服,我只能说自己就是想写,天性如此。

我的写作经历只有短短数年,日记、随笔全算上不过几十万字,未来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近来重新开始认真写小说,也许我将来会创作更多的虚构作品。无论写作之路如何艰辛漫长,我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原文首发于我的Blog:闲人LIFE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