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許恩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文章轉 Podcast 的筆記:寫在《向日葵的季節》上架之日

許恩恩
·
·
是我有意的選擇,要把太過「動人」的部分拿掉,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回去讀文字,把受到文字衝擊的那種感受,留給每個不同的自己,而不是我聲音的詮釋。

聲音節目跟文章,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作品。文字在版面裡讀起來的感覺,能夠滑動、瀏覽跟前後對照的感覺,跟 Podscast 必須循序前進、聲音自帶特徵情緒及注意力擺放的方式,都很不同。過去,我曾嘗試幾次將文章錄成 Podcast,起初都以為先寫了文章,錄起來應該會容易一些,實則不然。

因為不是逐字唸的有聲書形式,我是以文章作為腳本來錄音,聲音中的「不耐煩」是容易顯現的,較無法掌握編排資訊的節奏,很容易略過某些資訊而「跳得太快」。

相較之下,一般列點的簡單腳本,雖然自己也不確定會用什麼樣的語句來鋪排,才顯得有種對話般的自然,添了點不確定性,錄起來也比較有樂趣。

因為文章轉成 Podcast 的經驗並沒有比較輕鬆,這次錄音我又拖了更久。早在二二八連假寫完 讀《向日葵的季節》:我們希望「這一切都可能發生」已經成為過去,後又因為吳介民老師協助在臉書分享上報也來洽詢轉載,好像文字的效應已經醞釀一段時間。

但總有人沒時間讀書,或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取得這書吧?我想,我還是寫得太長,想用各種方法推廣這書,何況戰爭也還未結束。於是,我仍然錄音了。

昨天,讀了本書譯者林蔚昀在報導者寫下來自波蘭的觀察,我也在 Netfilx 看了凜冬烈火,終於,製作節目的夥伴也把約莫一週前我錄下《向日葵的季節》的聲音檔處理完成。我一向不太知道自己「錄得好不好」,我問他,他說覺得很不錯。

我說,其實文章早已寫完,也沒有太多新的想法,只是將自己當成一個廣播報導的人。著重在書,截取一些、捨棄一些書評裡的東西。

他覺得對聽者來說,這樣的吸收很容易,因為清楚。反而有些似乎比較有「起伏」的故事,可能精彩,卻沒有在節目中唸出來,有點可惜。

我才發現,啊,是的,是我有意的選擇,要把太過「動人」的部分拿掉,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回去讀文字,把受到文字衝擊的那種感受,留給每個不同的自己,而不是我聲音的詮釋。

仍在學習,文字與聲音。



白噪音:讀《向日葵的季節》,看見烏克蘭的人、人與人們
【Apple Podcast】
https://tinyurl.com/mt7ba8zv
【Spotify】
https://tinyurl.com/3cvd5r8c
【Google Podcast】
https://tinyurl.com/muuejarn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