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小短老師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書中教我的五件事】ep3.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

小短老師
·
·
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推崇儒家的思想,中華民族更是將「孔孟」二人送進了宮廟之中,將其二人的地位提升到神祇的位階。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儒家?

中國的思想流派多元,過去著名的有「儒道墨法」四大家,如果再把範圍擴大一些來說還有所謂的「九流十家」,每一家都是一家之言,各家也都有各家的擁護者,君王們也都會挑自己最有利的流派,來作為治國的方針。所以,究竟儒家是靠著什麼樣的思想概念,擄獲歷朝歷代君王的心,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採用儒家的治國方式呢?

《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這一本書,就從儒家文化的特點開始分析,接著去說明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內涵,以及在不同朝代的時候,儒家文化是如何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時空背景,進而去了解到,縱使有當權者的推波助瀾,但儒家文化之所以可以屹立五千年的原因。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5586?loc=P_0004_071

第一件: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卜學亮在歌中唱到:「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這裡就很直白地點出了孔子一生在宣揚的目標,而在孔子的學說中,有三個重要概念:仁、禮、中庸,其中又以「仁」排首位。

在《論語》一書中,仁總共出現了104次。而在《論語》中,許多人曾經向孔子詢問過「仁」的真正意義,而孔子也下過了20.30種的定義,孔子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因材施教,他會根據詢問者的背景、資質、環境,給予合適的回答,所以才會看到單單一個「仁」字,就有許多種的意義。如果今天詢問者是當官的,他就會希望當官的人,要善用它的權力去推廣禮,故曰:「克己復禮是為仁」;如果來詢問的是一個心性不定、很會隨波逐流、阿虞奉承的人,孔子就會跟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來提醒他要堅定自己的心性。

那到底「仁」是什麼?「仁」簡單來說,「愛人」。仁德要落實在生活中,那必定不可以離開「人」。而在上位者要如何去推廣仁政,就應該要先去思考:怎樣對人民才是最好的?所謂的對人民好,不單單只是在物質上給予充足,更是要去學習如何尊重人的精神以及每個人的人格自主性。《論語‧鄉黨》中就有一篇:「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有一天孔子家的馬廄失火了,孔子下朝回來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第一直覺問的就是:「有人受傷嗎?」。從這裡可以看到說,在得知馬廄失火的當下,孔子的心中並沒有在技巧自己財產所失,反倒是關心起了家人、學生的安危,將個人的損失置之於後,這種精神就是我們說的「愛人」,也是孔子希望各位君主能夠奉行的施政準則。

只可惜,在當時的環境下,大多數的君主都想著要如何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存活下來,如何去享受身為君王的種種好處,因此對於孔子這種「愛民如己」的學說,興趣自然而然就不會太高了。


第二件:董仲舒奠定儒家獨尊的地位,功不可沒

如果說從現在的角度來說,董仲舒絕對算得上是一線的「王牌經紀人」!!因為在他的包裝下,再加上好的宣傳策略,並適時地投入廣告資源,把一個原先只是B咖,甚至是C咖的儒家學說,一把直接推上了歷史的舞台。他的成功不單單只是因為個人的為大,更是因為掌握到市場的潮流脈動,還有獲得了強大的金主(君主)的傲人金援,所以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具足下,一把站上了主流舞台。

而到底董仲舒到底是怎麼成功的奠定儒家的地位呢?我們先來看看在董仲舒以前,各個君主對於治國會偏好使用哪一家的思想:第一個一統天下的秦國,採用的是法家的嚴刑峻法,透過法治來維持自己政權地位。只可惜「苛政猛於虎」,壓抑久了自然就會想要起身反抗;而反抗秦朝的漢朝(劉邦),因為前面戰爭的耗損,導致國力不振,連國君車前的馬匹都找不到同一種花色的,於是此時領導者想要再有什麼積極的作為,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於是漢朝初年的幾位皇帝,採用的是「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藉由「無為」,讓百姓以及國家好好的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朝已經休整到一定的程度,已經到了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的地步,這時董仲舒就藉由讖緯之學(預言、占卜等),提出了「君權神授」的概念,告訴百姓們君主的權力來自於上天,除了天之外,沒有人可以撼動;並在君權集中於一人之後,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透過罷黜百家,儒家的書籍被推崇到了「經典」的地位,無論是考試或者是為官,都根據你對這些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作為依歸,因此士大夫們便開始一股腦的研究儒家經典,也讓儒家正式成為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主幹核心。

這種由上而下的「文化改革運動」,正是奠定了儒家在中華文化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05/1615010.html

第三件:儒家思想一直在隨著環境調整,並非一成不變

其實儒家的思想也是一直在進化,也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慢慢的改變。一個成熟的思想體系,能夠經的起時間的考驗,也會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地做自我調整,去修正自身思想中比較不成熟的部分,讓新的思想來完整思想體系。

雖然董仲舒在西漢的時候,讓儒家文化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也被後代的統治者所採用,但是儒家也並非一直處在高峰。到了東漢末年戰事連天,接著魏晉南北朝,許多的朝代更迭,士人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當中,這時對於力求穩定的儒家來說,彷彿是遇到了一場極大的挑戰。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玄學,還有以梁武帝為代表的佛家學說。因為時局混亂,所以當時的讀書人不碰政治,整天利用方式「隱藏自己」,有的裝瘋賣傻、有的沈醉於酒精之中,或許從我們外人看起來,他們所做的事情與儒家文化大相徑庭,但是魯迅曾說過,其實他們才是儒家最秦城的信徒,只是因為當時的時局如此,他們只好以這樣的方式,來逃避內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正如同孟子講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所以說儒家的文化在這五千年中並非沒有受到過挑戰,它也曾經失敗過、低落過,只不過在低潮的過程中,也正好重新的去思考「人」的意義,也才能慢慢去調整整個儒家的思想體系。

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633705/%E8%BA%BA%E5%B9%B3%E4%B8%BB%E7%BE%A9-%E7%AB%B9%E6%9E%97%E4%B8%83%E8%B3%A2%E9%81%8E%E7%9A%84%E6%98%AF-%E8%BA%BA%E5%B9%B3%E7%94%9F%E6%B4%BB-%E5%80%8B%E4%BA%BA%E8%A7%A3%E6%94%BE%E8%88%87%E7%A4%BE%E6%9C%83%E8%B2%AC%E4%BB%BB%E4%B9%8B%E7%88%AD

第四件:回歸到「人」的需求,孔子也是人

從小在我們的概念中,孔子就跟聖人劃上等號,對於他身邊的弟子,雖非聖人也是賢人。所以總會覺得他們這一群人遙不可及,雖然他們的行為表現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跟效法,但是內心總會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好像這輩子與他們的緣分不深,不太有可能跟他們站在一起的一天。

但是這本書裡一再的強調,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夠站立在中國的文化舞台上那麼久,其優點在於它的文化概念不離開「人」,所有的禮儀、文化都需要符合人的本性。既然為人,人就會有喜怒哀樂,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即便是孔子,也一樣會有人會有的情緒及「小心思」。這點在書中就舉出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有很強的代入感,一看就會不禁會心一笑,覺得:我們跟孔子也沒什麼兩樣吧!

書中以孔子要為自己的女兒以及姪女選擇婚配對象,如果以中華文化的傳統觀念來說,要嘛是門當戶對、要嘛就是品行良好,總之一句話:婚姻大事,豈可兒戲?對於孔子來說,當然也是如此。如果就我們對於孔子身邊的人的了解的話,大概最常聽到的就是顏回、子路吧!只可惜,他們最後都沒有機會可以跟孔子結為親家。

為什麼不將女兒嫁給顏回?顏回雖然品行良好,甚至被視為孔子的接班人,但是顏回窮啊!如果把女兒嫁給顏回,恐怕連溫飽都是個問題。不過既然孔子選的女婿不是顏回,那他要選誰呢?子路嗎?子路也不太可以,雖然子路一直待在孔子身邊,像是個帶刀侍衛一樣陪著孔子出生入死,對於品德上的修養也有一定的火候,但是子路的個性還是偏衝動,如果嫁給子路,可能哪天會因為衝動而引來災禍。所以孔子最後選的女婿是 — 公冶長。

公冶長是誰?公冶長是個囚犯,他當初因為被誤以為殺人所以入獄,不過孔子知道公冶長的品行,所以即便公冶長曾經有過入獄的經驗,孔子也認為不是他的罪過,因此還是把女兒嫁給了他,正可謂「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

所以從這點也可以看到說,孔子跟我們一樣也是人,他也還是會有自己的考量點,不過這並不違背儒家文化的精神。「仁」就是「不離人」,只要在「禮」的架構下,是可以有調整的彈性的。


第五件:儒中有道,道中有儒

我想,最後這一點,是最打破我們傳統觀念的了!

儒家的思想到最後,其實也揉合道家的學說在裡面。孔子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如果道真的無法在人世間運行的話,那我就搭乘一艘小船在海上漂浮。雖然隱含了一些無奈,但這種無奈是因為自己曾經努力過,但可能是因為時不我與,導致無法將自身的想法推廣出去,既然事實已是如此,再強求恐怕也只是枉然,因此倒不如明哲保身、退隱山林,縱然無法在官場上有所作為,但至少不願與之同流合污。

孟子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儒家相對於道家來說,是屬於比較積極、入世的思想流派,但是如果已經盡了一切可行的努力,但仍舊無法達成目標,那只好重新尋求一個「中庸」的答案。


這一本書,確實難讀!這是讀完這本書之後的肺腑之言,倘若對於儒家文化沒有興趣的,恐怕要讀完這一整本書的難度頗高!

但是從中可以針對儒家的文化,做一個脈絡性的統整,讓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不同時間點,儒家文化的改變。一個文化之所以可以在中華文化上屹立不搖,肯定是有他的獨到之處,儒家的「以人為本」以及與時俱進,都是讓他可以存活下來的原因。

至於儒家文化會不會繼續持續下去,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或許許多的禮節、儀式都已經跟以往不同,但是只要中心思想沒有改變,儒家的精神就會一直流傳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