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其實缺乏人際界限的人,因為不懂得善待自己,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善待別人。
圖片來源:博客來

許多人都會誤以為跟他人劃清界線是不是就代表了冷酷無情,好像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只想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總是容易被貼上「自私」的標籤,他們總是優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再來視情況滿足他人的需求,他們總是有條有理,有時候讓人覺得少了一點熱情,但又無法去真正否定他們的人格與善良,其實我們內心偶爾也暗自羨慕這種不虧待自己的個性,但真正要如何執行卻是困難重重,到底為什麼呢?

作者蘇絢慧心理師告訴我們其實原因在於我們不夠重視與善待自己倘若我們一味迎合他人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也很容易把這種剝削轉移到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當我看到這段文字也立即回想起曾經有過這樣的朋友,他們看似對他人非常積極熱心,別人在沒有開口之前會主動介入幫忙,然而這種失去界限的行為也容易發生在當他們有求於人的時候,他們總是會抱怨曾經幫助過的人不願意協助他,甚至會說那些不願意「回報」的人忘恩負義,但卻忘了當初是自己主動伸出援手還不允許別人拒絕,結果等到自己有求於人的時候卻無法接受被拒絕的殘酷事實,其實這種狀況在我們的日常周遭屢見不鮮,看似大善人的行徑其實是完全無視於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也不能真正尊重他人的意願,總認為別人就應該要如何如何,理由只是因為自己可以做到,所以別人也理所當然要能做到,但其實他們無條件消耗自己去幫助他人的行為是一種虧待自己的表現,一個不懂得善待自己的人,是不懂得他人真正的需求,自然也無法好好善待他人,所以必然會出現責怪他人的行為。

當一個人臉皮比較薄或是比較在乎他人的評價,也容易會礙於友情或面子而難以拒絕他人對自己的要求,或是擔心受到共同朋友的輿論譴責而勉為其難答應,尤其最難處理的就屬親人之間,當長輩向你提出照顧手足或親戚的請求,確實會感到很為難且難以拒絕,深怕被扣上「不孝」或「無情」的帽子,其實這都是不尊重個體的結果。猶記得曾經聽過朋友沾沾自喜地說他們家人之間都能在不經過事先同意之下任意取用彼此的東西,也能在對方外出的時候進入房間翻找東西,其實朋友是想要表達家人之間的感情很好,但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完全沒有界限的狀態,表面上好像大家彼此互助,其實也是一種互依互存的關係,在大家彼此感情尚且良好的情況下或許沒有問題,但並不能保證這樣的共存關係能維持一輩子而完全沒有任何爭執。果不其然,沒多久便聽見這位朋友抱怨家人任意把他的東西據為己有,甚至還不願意歸還,理由是因為朋友沒有在用,所以拿來用沒什麼不對,於是朋友只能選擇出門的時候把房門鎖上防止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但卻因此不被家裡其他家人所諒解,覺得這種劃清界限的做法很傷感情,殊不知保有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才是維繫感情最好的方式

在這本書中,作者也提到了許多人明明占用家裡的資源卻還不斷嫌棄,總認為家人就應該無條件給予他支持與接納,完全不懂得尊重家人的意願,而這樣的思維也時常在周遭或網路上見到,完全沒有認知到自己應該要完全獨立為自己負責,一方面依賴家裡所給予的所有援助,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可以像被小孩一樣被無條件包容,只要一有不滿意就大肆抱怨,這都是心裡住著長不大的小孩,更遑論如此不成熟的個性又如何能真正保護或養育孩子?

這本書很詳細地羅列了人際關係界線失守的十種類型及關係陷阱,也幫助我們在難解的關係中修復並療癒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真的有感於蘇絢慧心理師鞭辟入裡的精準描述,幾乎時時都能在腦中浮現相對應的人物與畫面,很建議大家一字一句慢慢細讀,因為真的有滿滿的重點,讀完有種醍醐灌頂的感受,本書的最後還提供了十個關於「設立個體界限」的練習,讓在關係中時常覺得難以忠於自己的朋友們參考。

最後要補充說明一下,蘇絢慧心理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師,她之前的另一本著作《受害者情結》也描寫得非常深刻並且能引發共鳴,而這一本《立下界限》一樣讓人看了當頭棒喝,在此感謝如此專業的解說與分享,真的能造福許多在關係中進退兩難的普羅大眾。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愛上學習的前提必須要有充分的放鬆與休息

《私立探險家學園1:開始之島》《私立探險家學園2:在成為女巫之前》入園套組

吳淡如《這一生值得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