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臺灣的失敗,其實並不是「整個國民黨」的失敗。

Alfred Lin
·
·
IPFS
·

好的,其實一開始被問到要不要談這個題目,我的反應是「還有人在關心國民黨嗎?講這個會有人要聽嗎?」

不過隨著和matters團隊稍微對談了一下,我想也許有些談點還是值得說說,希望能夠有點公共知識意義上的貢獻。

學展的文章已經幾乎把脈絡交代完了(感謝),我舉個小例子來開場直入我的核心問題意識吧:

”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將近七十年後,如何找到自己存在下去的意義?“

2014年到2016年連續敗選後,很多人認為國民黨輸到只剩中央山脈,很快要被清掃出歷史的舞台。不過二年來換民進黨執政後,政策上的跳票與左支右絀使其支持度流失奇快,但國民黨也並沒有因此支持度上升,直到最近才稍稍露出了一點差堪比擬的氣氛。

以前劉德華在電影《黑金》裡層說過:「當年,他們把大陸搞垮了,我們還可以退到台灣,但如果今天,他們把台灣也搞垮了,我們還可以退到哪裡去?再退一步就是大海了!」如果國民黨再失敗,大概只能退到外島去(?)然而事實上,在台灣失敗的這個國民黨不代表「整個國民黨」的失敗,只是「台灣國民黨的失敗」。國民黨其實在大陸與海外還有很多的支持者以及精神&實質資源,大可以重新凝聚、東山再起。不開玩笑,即便退到加州、紐約、香港、雪梨、馬尼拉或新加坡,中國國民黨都可以繼續維持運作,完全沒有問題。

但民進黨作為一個完全在台灣誕生起家、訴諸本土意識的政黨,如果它在台灣失敗並遭到民眾唾棄,才真的是不知道該退到哪裡去(中央山脈都國民黨外島也都國民黨XDDD)。兩者的歷史淵源,決定了它的地理基礎、擴張性與精神資源。

當年離開重慶南路後,我和其他幾位藍營青年都決定前往海外唸書,比較普遍而實際的理由是希望沉潛深造、學點實際的知識與經驗回來報國。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卻有更深一層的動機。前些年雲遊海外,我發現只要有華人聚居地的地方,一定有一個東西,叫做「國民黨黨支部」,很多甚至是在辛亥革命前十幾年,也就是中興會、同盟會的革命黨時期創建的。赴美讀書前走訪了新加坡的晚晴園孫中山紀念館,看到當年同盟會遍佈南洋(東南亞)的支部,深感中國國民黨的前身本質是一個「全球華人的革命政黨」,但偏安臺灣近七十年,國民黨與革命黨雖然唸起來很像,前者卻早已失去當年後者的理想與銳氣,只在乎眼前的選舉利益。因此我希望走訪海外僑界,尋求價值理念與實際資源的支持,來為這個在台灣已經快走不下去的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輸血。

我其實不覺得人生只有政治,而政治只有選舉。在臺灣透過選舉維持國民黨的政治能量固然相當重要,我也被幾次徵召要去選舉,但我拒絕了,一方面是認為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的走向在十到十五年內將成為對臺灣十分不利的危局,「整個桌子都要掀翻了,去爭鍋裡的肉做什麼呢?」另一方面則是選擇了一個我認為更重要而我看到幾乎無人在耕耘的戰場。一個沒有價值理念、沒有主義信仰的政黨,一個只是利同益合而非志同道合的團體,也根本稱不上政黨。否則請各位回答我,為什麼丁守中跟陳根德會是同一個黨?為什麼馬英九跟王金平會是同一個黨?這樣的黨不敗,簡直沒有天理。各位只是在外面看到國民黨多麽保守無能,心中厭惡;我卻是在內部見證與親身參與,其實曾有一群極為優秀、有理想抱負、正直有能力的改革派菁英,前仆後繼卻深陷醬缸泥淖,「穿著西裝改西裝」被各種保守勢力與權貴家族掣肘而功敗垂成,這樣深沈的痛與由此對「台灣國民黨」產生的厭棄與恨惡,外人實難以想像。

學展談到藍綠文化的不同,從泛綠這邊看,現在就是一群新世代(太陽花?)的年輕人開始湧入公職選舉,我卻做出一個甚至和大多數黨內青年都完全相反的政治判斷跟行動。我個人覺得沒有對錯,還是那句話,歷史淵源不同決定其目標與想法(我在這裡就不用格局或視野這一類詞了,有褒貶之意)。許多人的心裡只有臺灣,但就我個人而言,除了臺灣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我閉上眼睛想到的更是中國的明天(借一下《十月圍城》的台詞,當時看到非常有共鳴)。不是這個專制極權的紅色中國,而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有機會實現的一個民主、自由、法治、人權與均富的自由中國。用商業一點的邏輯來比喻,我想開拓的是大陸市場,推廣的是民權主義,但其他人可能只想保護好在地經濟,搞好臺灣自己的民生主義即可。沒有對錯。如果你只從島內的政治情勢來思考這一切,某種程度上我走的確實是更瘋狂也艱難的路,失敗也不足為奇。但如果你可以把視野放到中國大陸與海外,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的潛在市場與過去積累的資源非常可觀,不是沒有一拼之力。因此,我往東飛向西方世界的美國,是為了有一天回到左岸開拓前人未竟的革命事業。有時候要往西邊走,往東飛才是最快的道路。大家都看過冰與火之歌的龍媽吧?我就不解釋了。

1949年之後,許多黨國元老、革命元勳的家族陸續來到美國,大多落腳西岸,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歷史,包括前兩個月剛去世的傳奇人物陳香梅女士,她幾乎是一個人撐起了中華民國在冷戰時期的對美游說關係網。我個人到海外之後感觸非常深,因為看到過去的歷史在眼前成為現實。前陣子為了小小的革命計畫募資籌款奔走西岸僑界,見到了許多「長輩」,才深刻體會到為何有人戲稱「八德路只不過是國民黨台北分部」、以及為什麼每個國民黨候選人選總統必定走訪海外僑界,這群建國家族的後代在華人/中文世界的影響力還是相當不小。我也終於知道為何《蔣介石日記》這部中國近現代史的寶藏最後會放在胡佛研究所,也了解到不少驚人的歷史秘辛,包括張學良與共產黨勾結的鐵證信函原件是如何在某個不識貨的家族後代手中流出去被中共買走、二二八事件某個關鍵人物的檔案一直鎖在他們後代家的保險庫不願面世......而中國近現代的銀行系統、鐵路系統、軍隊系統、郵政系統、教育機構都是由這群人的父祖輩所創建,你可以大略估計他們的財富與影響力。即便大陸淪陷,他們今天也是中共搶著統戰的頭牌VIP。這群人才是國民黨真正的幕後影響者。在台灣的、媒體視野中的國民黨,並不是全部的、真正意義上的「國民黨」。

他們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還是有著強烈的“華僑為革命之母”的自我認知。主要懷抱著:1.國民黨/中華民國的成果當年被共產黨偷走,國仇。2.不少人家屬家產都被共產黨殺光或清算,家恨。3.覺得中國的未來路線,國民黨/中華民國的民主自由憲政價值是出路,願景。以上幾個理由使他們對中華民國/臺灣&中國國民黨是積極出錢出力,頗有傳承當年華僑支援孫中山革命的氣概。他們希望國民黨走回原本的價值理念路線,繼續對中國的未來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不是偏安台灣變成台灣國民黨。在黨產被抄之後,這些人對「國民黨台北分部」的影響力是否相應提升,其實值得觀察。不過,這群人的心態也相當複雜,他們家裡牆上掛著的先輩身著國軍將校軍服,兒子卻都去了西點或海軍陸戰隊當美軍,也令我思考華人(尤其這些高級外省人)成為美國公民後的心路歷程轉變,他們的國族認同到底是什麼,為何出錢出力支持遠洋以外的「祖國」,卻又把自身家的層次留在異國?這跟留在臺灣的外省人想必是很不同的路徑,如果社會學或政治學做這個研究也許會很有趣。

至於島內的選舉,本來包括許多國民黨人都很清楚,即便民進黨做得很差,並不代表國民黨就能夠獲得支持。不過最近一個月情況又悄悄地出現變化。拔管案的戰略意義,在於它是國民黨持續敗選以來第一次找到一個稍微像樣點的反擊突破口(之前反黨產會、反年改正當性上或支持率上都不足,豬隊友又多),甚至還有那麼點社會正當性,造成蔡政府形象大傷,連綠營許多大佬都出來聲援(當然這可能牽涉綠營內鬥)。而藍營基層曾經對國民黨失望埋怨的現在整個卯起來要給民進黨教訓,這群上次不爽投票的藍營民眾保守估計超過一百萬,讓整體政治情勢不再是一邊倒。

台北方面,民進黨從禮讓柯文哲到可能派人並逼迫柯輸誠,柯的妥協其實對他是重傷,代表他對傳統政治低頭,失去了敢言阿伯的人格魅力,也就失去了豁免失言的政治光環。許多原本願意支持柯的藍營支持者現在會開始慢慢回流到丁守中這邊來,如果民進黨真的派人,國民黨光復台北在三四月是連自己人都覺得不可能的事,如今倒是看見很大的可能。柯當年選前半年多-七八個月民調跟連還有明顯差距,丁現在幾乎已跟柯持平。臺中雖然不是各方屬意期待、擁有爆發力的江啟臣出線,但目前整合狀況頗為良好,搭配林佳龍的形象與政績皆非「太佳」,藍營至少在臺中可以打一場像樣的正常選戰。所以基本上,侯應可守下新北,藍營再把幾個上次綠營根本不該選贏、只是趁風勢險勝的地方如嘉義市、宜蘭,甚至澎湖等地拿回來,藍營其實年底至少不會再更慘。如果前述台北與台中再打得漂亮,就是明顯地谷底反彈,但能彈多大還得看接下來半年的情勢演變。

回到主題,當你提升到全球華人/中文世界的視野瞭解了「國民黨」的全部意義,留在臺灣選舉爭鍋裡肉就不是一個必然的出路,而只是許多選擇之一。有鑒於現在中華民國與國民黨面臨的困境,現在我對我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太是從事民主選舉的國民黨,反倒更接近當年找資源打游擊的革命黨。重建價值論述、尋求資源支持,才有辦法重新來改造在臺灣的國民黨,完成它對中國近現代史未竟的歷史使命(剿匪不力欠大陸苦難同胞的債總得要還)。這不是眼前一兩年著眼於島內選舉勝負的事,而是十年以上的知識論述深耕去重新確立一個值得支持的政黨與主義,重建新共和、一個誕生於臺灣去重塑新中國秩序的大業。

這些海外華僑與他們的想法對島內的近期選舉有多大影響?短期內不太會,但長期而言,他們依然是左右台灣乃至於兩岸關係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lfred Lin政治、兩岸與國際關係研究生,旅居臺北、溫州及紐約,關注東亞區域、中國命運與臺灣前途。
  • 来自作者

國民黨竟然真的還有未來:1124的大勝其實帶來更多待解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