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膚好簡單!吃對營養素,由內而外養出無瑕淨透肌
這其中的祕訣就在於:斑點的生成與肌膚產生的黑色素息息相關,想要跟瑕疵說byebye,就要加強代謝黑色素,因此,除了防曬、基礎保養等「表面功夫」,更要從體內構築防護網,讓黑色素無法為所欲為!
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細胞製造的色素,當受到刺激,例如紫外線曝曬,黑色素細胞就會開始將酪氨酸(Tyrosine)這種氨基酸轉化成多巴醌,再進一步轉化成黑色素。而當黑色素在皮膚中不均勻地分佈或過度積聚時,就可能形成各式斑點。
因此想讓肌膚跟暗沉瑕疵從此分道揚鑣,除了防曬,我們還要從體內擊退瑕疵源頭黑色素,這時營養素的補充就很重要了!有6種營養素能幫助我們增加代謝,加強肌膚防禦,對抗色素沉澱,由內而外打造好肌底。
想要讓肌膚無瑕透亮,我們可以朝三個方向努力,一是強化肌膚自身的防禦力;二是平時就要做好黑色素管理,預防可能產生的斑點;三是將已有的黑色素快速代謝出身體,有了具體的對策,我們就能知道哪些營養素可以成為養膚的可靠夥伴。
蛋白質不足才不只肌肉流失而已!6個跡象提醒你該補充蛋白質
近年來不管是健康減重、增肌減脂方法,經常強調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的重要性。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一般成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是每公斤體重0.8公克,但你的蛋白質真的有吃夠嗎?原來,全身上下的症狀,有時也是提醒你,該增加蛋白質的補充!
蛋白質是我們身體組織的重要成份,舉凡肌肉、皮膚、關節、頭髮、指甲、免疫細胞與抗體等,都與蛋白質的組成密切相關。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一開始可能沒什麼症狀,但時間一久,蛋白質不斷被消耗,就可能會讓身體機能出問題,連帶出現明顯徵兆!韓國中醫師金善民(김선민,音譯)提醒,尤其發現以下6種情況時,應提高警覺。
蛋白質不足,肌肉量會下降,讓人沒精神、無精打采!蛋白質也與抗體製造有關,當蛋白質攝取不足,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不只容易產生感染,也會比較常感冒。
主動脈剝離症狀前兆有哪些?從主動脈剝離原因到自我檢測量表,自救5點提高存活率
根據中山醫訊資料,主動脈剝離患者通常以「 強烈撕裂性胸痛」為主要症狀,並且延伸到背部或脖子,造成頭暈、喘不過氣、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但也有些症狀不典型的患者主訴全身軟弱、頭暈、嘔吐、腹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因此醫師往往很難想到是主動脈剝離而延誤診斷。
另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更年期女性發生主動脈剝離時,可能會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也提醒,主動脈剝離同樣可能發生在較年輕及身體硬朗的人,因此別輕忽血壓的控制,當身體有如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趕快就醫,小心預防才是上上之策。
根據中山醫訊資料,主動脈剝離主要風險因子為高血壓,其次就是高血脂、長期抽菸、高血糖、生活壓力等,這些傳統的危險因子都會使血管內膜產生動脈硬化,血管壁失去彈性而變得脆弱,成為主動脈及所有心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則還有像是先天性主動脈窄縮、馬凡氏症候群(Marfan症候群,屬於先天結締組織疾病,容易造成升主動脈破裂)、懷孕、胸部外傷等。
根據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的衛教資訊,醫師診斷患者是否為主動脈剝離時,可能需要檢查的項目包括:血壓、脈搏、心跳、胸部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心臟與經食道超音波、核磁共振攝影、心電圖等。
低血糖症狀頭痛也要當心!低血糖時可以吃什麼?正常人也會低血糖有哪些原因?
根據前衛福部雙和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周孫立的網站撰文資料,除了糖尿病患者以外,一般人也可能有血糖驟降、出現低血糖的情況,但若有長期低血糖的困擾,還是應該先檢測血糖、確定是否有糖尿病,以便及早控制治療。
如果檢查後確認沒有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就可能與生活型態與飲食有關,例如飲食不正常、進食量不足以供應身體所需,再加上工作繁忙操勞,就可能出現長期的低血糖狀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兼主治醫師郭雅雯則撰文說明,正常人也可能出現低於空腹血糖下限(70 mg/dl)的數值。而除了糖尿病之外,也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狀況可能引起低血糖,例如器官衰竭、敗血症、營養不足、荷爾蒙缺乏、胰島素瘤等。
流汗會燃脂?伸展可瘦身?甩25kg名醫解析4大減肥傳說誰真的有效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及飲食的不良習慣,許多人都因為身體健康及外在因素產生了減肥塑身的想法。然而各類減重資訊眾說紛紜,日本減重名醫揭密4個減重的都市傳說。
過去許多人決不會相信「禁食對身體好」。不過,近年的許多效果良好的瘦身法卻都因為這點而廣為人知。像這樣和瘦身有關的一般常識,隨著時代的改變可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到底正確與否也讓許多民眾混亂不已。
明明進食的量相同,但卻有的人胖,有的人瘦。造成這個現象的差異點,許多人常說是和遺傳有關。
工藤孝文表示,這是「 真的」。根據身體的能量代謝量不同,有的人容易胖,有的人不容易胖,而與這個代謝量相關聯的肥胖基因已經被發現了。
事實上,我們已經知道基因變異的人,基礎代謝較低,也容易變胖。日本肥胖學會曾有報告指出,「肥胖,遺傳占3成,生活習慣占7成」,因此即使不多,但遺傳多少還是有可能對肥胖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