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比金錢更重要的3件事?

Waki瓦基
·
·
IPFS
·
如何達成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情

你有沒有想像過,可以每天漫步在風光明媚的沙灘上,喝著爽口的飲料,不用再煩惱工作和金錢,開心地自拍上傳到 Instagram,然後下標籤「#財務自由」?先收起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你肯定是誤會什麼了。

這本書在說什麼?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創業家葛蘭.薩巴帝爾( Grant Sabatier ),他從銀行存戶僅剩2.26美元起步,透過打造副業與積極儲蓄,在五年時間累積到125萬美元的財富,在30歲那年正式達成財富自由。

作者拆解自己的具體策略與步驟,說明一般人也可以穩健地邁向提早退休的財務自由目標。這種在國外稱為「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生活方式,指的是透過提早進行退休規劃,達到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起初,我在讀這本書的當下感到非常挫折,為什麼美國人收入可以這麼高?五年125萬美金是什麼天文數字?作者還舉其他人的例子,分別都在28到35歲之間達成100萬美金的目標。於是乎,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不停襲來。

我曾一度想放下這本書,但幸好我堅持讀完後,努力整理自己的思緒,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悟。原來,我們遙望財務自由的金錢數字是一回事,真正在心態與行動上的轉變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篇文章我想與你分享,關於財務自由的基本定義,以及三個比「金錢」更重要的事,分別是:刷新對於金錢的認知掌握開源節流的方法盡早投資享受複利效應

Photo by Fuu J on Unsplash

財務自由的基本定義

當我們滿心期待,要往財務自由之路邁進的時候,首先得問自己:「財務自由對我的意義是什麼?」然後,瞭解自己財務自由之後的生活型態「需要多少金錢?」最後,回答這個問題並且動手實踐:「我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什麼是財務自由的人生?

  • 一般傳統的財務自由定義,經常跟「退休」聯想在一起,彷彿辛苦工作40年之後,到65歲就能領著退休金不用再辛苦工作。但是身處於這個年代,你必須挑戰這個想法,去質疑「人生精華的時間,要在辦公室裡度過嗎?
  • 財務自由指的是,你可以仰賴投資與被動收入的金錢來源,不再為了錢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當金錢不再是你煩惱的重點,你享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擁有自由,創造自己想過的人生。

財務自由需要有多少錢?

  • 為了讓自己的投資與被動收入,得以長久支持生活的大小開銷,你必須累積到一定金額的資產。你可以每年從這個資產提領出小部分的金額當作生活費,讓大部分的資產繼續留著增值和滾利息。
  • 眾多研究與實例結果顯示,從你的資產每年提領3~4%的金額作為生活費,足以讓你支付30年的開銷。例如你每年的生活開銷是台幣40萬,若擁有總資產台幣1000萬,就有很大機率足以支付接下來30年的生活。這個資產的金額數字就是你的「財務自由數字」。

如何提早達到財務自由?

  • 作者整理周遭朋友與自身的經歷,列出七個具體的步驟:(1)弄清楚你需要多少錢、(2)計算出你距離目標有多遠、(3)徹底改變你對金錢的認知、(4)別再做預算,找出對儲蓄影響最大的項目、(5)利用你的正職、(6)創設有利潤的副業並拓展收入來源、(7)盡可能、也盡早開始投資。

1.刷新對於金錢的認知

達成財務獨立最難的,並不是實際去做關於存錢與儲蓄這些基本功,這些策略本身並不複雜。最難的部分是「學習用新的角度看世界」,也就是用新的角度,去認識金錢、時間、自由之間的關係。

時間比金錢珍貴

書中提到臨終前病人最後悔的兩件事:「我希望有勇氣為自己,而非為別人期望而活」、「我希望自己不要那麼認真工作」。所以,為什麼要提早達成財務自由?莫過於希望擁有人生的主導權,善用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因此,我們才必須把握年輕的時間,尋找機會賺取更多金錢、累積更多的投資,讓金錢發揮時間的複利效應,換取財務自由之後的時間。今天你付出的時間、你投資的金錢,都是未來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的自由時間。

金錢的未來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個章節「11個結帳前要做的思考」,其中這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你要花的這些錢在未來值多少錢?」也就是說,買東西的時候你會有損失,不只是損失付出去的錢,更是錯過了讓錢變大的機會。

知名財經作家喬納森.克雷蒙在《金錢超思考》這本書裡更提到,大部分的消費(尤其是物質上的)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為了將來的消費而進行儲蓄,這種對未來產生的期待的「延遲享樂」心態,反而能為心靈帶來更多的富足

錢可以買到自由

如果認為擁有大筆的金錢,就等於可以買任何自己想買的東西,這是單純的「消費思維」。花錢請別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花錢讓自己享受自己喜歡的事,這是對於金錢的「自由思維」。錢可以買到自由,讓你活出自己想過的人生的自由。

如同《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作者達成財務自由之後寫下:「不是比較誰最省吃儉用,也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擁抱活出自我夢想的勇氣,在有限時間內實踐人生,把握大多人一直不敢想的機會。

Photo by Aron Visuals on Unsplash

2.掌握開源節流的方法

書中提到兩個觀念讓我耳目一新。第一個是「開源比節流重要」,我們喜歡談如何省錢,只因為比較容易執行,也能快速見效。然而,真正擁有無限成長潛能的,其實是創造更多的收入。節流可以稍微縮短達成財務自由的時間,開源才能讓你爆炸性地往財務自由的目標前進。第二個是「創業家的心態」,把握每個賺更多錢的機會——減少支出、優化酬金與獎金、節稅、拓展收入來源。重點是要讓自己的思維,擺脫「受薪階級」的領死薪水心態,拓展自己的視野去探索每一種機會。以下細談三種開源節流的方法。

善用正職工作

談到開源,最了無新意的方法就是你的正職工作。但是可別小看自己的正職工作,包含作者也認為,擁有一份穩定薪水的正職工作,正是你邁向財務自由之路的最大支柱。書中也會教你如何爭取加薪、如何善用正職的福利。

對於所有剛起步的人而言,認真投入你的正職工作,同時深化專業技能、培養多元興趣、學習溝通與建立人脈,絕對是最重要也最值得投資的事。你在正職工作培養的技能與經驗,將是下一個階段的最佳養分。

發展副業與創業

通常在職場上,你的正職工作可能會受限於自己的學歷,受限於工作的地點,受限於自己的工作偏好。但是,副業與創業這回事,如果你有足夠的創意和決心,它的發展和成長是沒有上限的。要懂得利用你的正職基礎,去滋養副業與創業的幼苗。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你先找到一項副業,它必須讓你感到:為自己工作、值得付出時間、符合自己的喜好、能學到新技能、有發展潛力、有成為被動收入的潛力。例如作者的副業是買賣網域、幫別人架設網站、幫別人行銷廣告。

你做的越多,就越能鍛鍊自己的創業家心態,更容易知悉其他的賺錢機會。今天投資在副業上面的時間,並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機會。今天投入一小時的價值,可能是未來二十小時(或更多)的自由。

降低支出與消費

雖然在縮短達成財務自由的時間上,增加收入比減少支出更有用,但是,並不是說你就可以隨便消費。我們以為花錢可以「獲得」東西,但實際上,我們把錢花掉時(沒有拿去投資),其實是從自己身上「奪取」。

我們奪取的不但是「為了賺到這些錢所付出的時間」,更包含「未來這些錢能買到的自由」。今天的一塊錢可能是二十年後的十塊錢,浪費今天的開銷就是浪費未來的自由。花大錢買奢侈品之前,要想清楚自己是用了多少的時間和自由在做交換。

Photo by Almos Bechtold on Unsplash

3.盡早投資享受複利效應

想要提早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那就是懂得盡早「投資」。無論是投資金錢到股債市場裡,還是投資時間到自己身上,都是越早開始越好,善用複利效應讓時間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把金錢用來投資股票與債券

作者推薦採用「低成本指數型基金ETF」,他開始投資的五年之間(2010~2015),恰逢股市的牛市漲幅,造就了他的資產淨值裡(125萬美元),有超過50%是來自於投資的獲利。雖然未來股市的短期走勢難以預測,但是將時間拉長來看,股票的成長潛力仍然是資產增值的火車頭。

包含作者在內,許多提早達成財務自由的投資人,都推崇用股票與債券組成的資產配置。例如80%的股票和20%的債券,每年或每季定期執行「再平衡」,如果股票漲過頭變成90%,就賣掉10%的股票,改買10%的債券讓配置的比例保持原狀。這個操作反而有助於降低風險、提升報酬。

拿股票投資為例,若以過去保守估計每年7%的年化報酬率,你當下投資的10萬元,會在接下來的10年複利成長後翻倍成20萬元。我之前讀完《投資金律》後寫了一篇〈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有點感嘆自己太晚開始投資,錯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紅利。

把時間用來投資自己

除了將金錢投入到股債市場裡之外,還有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事情:「投資時間到自己身上」。不只有金錢能享有複利效應,我們自身學習到的技能與知識也可以。就像個人成長書籍《複利效應》裡面的譬喻:「只要每天改善1%,持續365 天,一年後的自己比現在強大37 倍。

蔡康永曾經寫過這麼一段話:「十五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十八歲時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十八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二十八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他繼續寫道:「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學習,可能會讓你錯過追一部劇的時間。但它絕不會讓你錯失使人生更精采的機會。

無論是花時間去進修課程、閱讀廣泛書籍、學習全新技能,我們當下付出的時間,換來的就是未來數十倍、數百倍的自由。在「打發時間」與「投資時間」這兩者之中,為了提早達成財務自由的你,會怎麼做選擇?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後記:邁向財務自由之路

在讀《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本書的時候,我跟著書中的範例,釐清在財務自由之路上面,自己的位置座落在哪裡。推薦你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親自做一遍計算,你會發現如果只靠本薪收入,你與財務自由的距離恐怕還很遙遠。

最後,提早達成財務自由的這條路,肯定比你的想像更加崎嶇和陡峭。你需要的不只是「」,而是願意踏出舒適圈的創業家思維,勇於去創造和爭取自己未來的自由。要知道,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Waki瓦基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 Author
  • More

《恆久卓越的修煉》讀後心得:成就卓越的四個階段

《NFT狂潮》NFT 的應用、缺點、購買原因和挑選方式

《不敗學習力》讀後心得:學霸沒告訴你的10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