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法蘭茲》——迫於時局的無奈,是動人也是傷人
《雙面法蘭茲》(Frantz)是一部在2016年,德國與法國共同產出的劇情片。該片的時間背景為一戰後,圍繞在一戶名叫Hoffmeister家庭與一名法國男子的神秘關係。一對老夫婦的兒子Frantz戰死後,與其未婚妻Anna同住。一日,Anna赫然發現Frantz的墓前被插上鮮花,更在之後發現一名神秘兮兮的陌生男子會定期前來獻花哀悼。而神秘男子與Frantz的關係在與Hoffmeister逐漸熟稔之後,隱藏的真相也慢慢被揭開……
昔日的敵人,今日的好友
雙面法蘭茲將時空訂在一戰之後,就不難想像德法兩國當時正處在交惡的時期,其實兩國對立的情況可以一直延伸到二戰結束後,當時因德國背負著惡棍的醜名,歐洲各國開始意識到,以暴制暴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因有著前車之鑑,和平條約這一條路似乎也沒有起太大的效果,於是整個歐洲開始起草,計畫成國際組織,讓歐洲整體能夠同舟共濟,不再鼓勵各種有野心的領袖持續使用侵略或併吞的方式干擾整個地區的和平。
從1963年,德法簽訂了友好條約——《愛麗舍條約》(The Élysée Treaty),德法雙方的元首便開始定期會面,奠定了之後兩國合作的基礎。也在同年成立法德青年辦公室(Franco-German Youth Office),雙方在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也愈趨頻繁。2006起,德法兩國的歷史學家開始著手共同編著歷史課本,內容涵蓋了1945年後的德法共同歷史,使兩國的學生即使在不同的國家,也能學習共同的歷史,為過去的故事提供了一個更一致的視野,也讓學生能正待歷史上發生的事。
如今,德法在歐盟中可說是聯盟裡的雙核心,特別在英國脫歐後更是如此。兩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合作與交流非常密切,馬克宏在2018年也表示:「我們無法保護歐洲,除非我們建立真正的歐洲軍隊。」歐洲軍隊的概念更體現了歐洲共同體的精神,讓歐洲各國同站在一條陣線。
戰爭背後的悲哀與無奈
談到戰爭,說到底最痛苦的莫過於人民,那些衝鋒陷陣的是店以及每日盼他們及早歸來的家人們。戰爭的確殘忍,僅僅為了「國家的榮耀」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便要人們犧牲奮戰,把人性卑微化,更把人命賤踏。
戰爭在許多人眼裡都是將他們推向麻木不仁的境界,但戰場上何嘗不見異思溫情?就拿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說,在1914年12月24日至25日,此時大戰已經開打五個月左右,但在這年的平安夜開始,西線戰場上,陸續出現了一些非官方的停戰現象。第一個聖誕節休戰地點位於比利時的伊佩爾地區,當時德軍奶使裝是起戰壕,準備迎來大戰後的第一個平安夜。不一會兒,許多地區都開始放下了槍械,走出了壕溝,英軍聽見了敵方唱起德文版的聖誕頌歌,於是不同語言的歌曲就這樣互相輝映,士兵們有走出戰壕,於敵軍交換香菸、酒、食物等小禮物,之後更做起聯合禮拜,殘酷的戰火中在這晚卻有著溫暖的月光伴著士兵們。
法蘭茲的苦與悲——人生是黑是白?
回到《雙面法蘭茲》這部電影,雖然此部電影以法蘭茲為名,但是電影中極大篇幅都在描述未婚妻Anna與神秘男子Adrien的故事,這兩個人分別由德國演員Paula Beer和法國演員Pierre Niney飾演。其實本人對Paula也不算陌生,看過她在德國與盧森堡出品的影集壞銀行(Bad bank)和電影無主名作(Werk ohne Autor)的表現,我認為Paula的情緒感染力非常強,在《雙面法蘭茲》依舊如此,Paula使用非常複雜的心境,詮釋了一名寡婦從認識這神秘男子並慢慢揭開不為人知的秘密,以及之後的心態調適,歷經驚奇、惆悵、失望後,再度以柔韌的姿態站立起來,在大時代之下,這樣的女人實在令人動容。
Anna與Adrien都精通對方的語言,也就是兩人都同時會說流利的德語與法語,於是很快地,兩人便搭起了自己的小世界,一段男女關係又如此展開。電影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設定,畫面的色調轉換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一個視覺刺激,讓看起來有如慍火的電影,一下子便跳躍了起來,生命力也得以彰顯。
《雙面法蘭茲》刻劃出戰爭的糾結,也描繪了人間的情感。在大框架下對於看似平凡的事物精雕細琢,讓每件事物都看起來有種淒美的失落感,可說是饒富韻味的歷史電影。
參考資料:
從「歷史世仇」到「歐盟雙引擎」──法德近 70 年的和解之路,從何說起?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719
百年前聖誕夜的感人故事:士兵在戰場上自發停戰,還踢起足球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69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