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在革命中,威尼斯商人不流血地割下了三千万个丁丁
在你看完文章之前,不要试图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就当它是一个无害的噱头,跟着它慢慢走遍全文,最后你就会明白了。
假设一个简单的情形。你是一名左逼,正在某个网络平台上头宣传自己的革命理论,讲的那真是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就连革命之后分配几个女学生都说好了。但是,突然出现了一个找茬的家伙,他恶毒地问你:“你说要暴力革命,那好哇,你自己又不用出力,只需要站在台上指指点点就行了——那些参加你所谓革命的人们,他们的流血牺牲又由谁来负责呢?而且,你能保证革命中没有无辜的人受害吗?被你们奉为楷模的革命者列宁,可是连沙皇家的小孩都处决了,孩子们有什么错?带头的人都如此,手下的人自然不用说。”
应对发表类似以上言论的杠精,左逼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因人而异,有人尝试证明革命造成的破坏和收获相比微乎其微,有人甚至写几百字小作文,尝试证明列宁杀小孩有积极意义。可惜最终总是杠精多、发言人少,人多口杂,闹得一地鸡毛。所以,我们非得想到一种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杠精关于所谓革命代价与误伤的质询问题的答案不成。
有些人就说,唉呀,那你们革命者采取温和一点的方案不就行了?别整的和某个老英雄一样,动辄害死三千万人。就不能通过渐进的改良或者不流血的革命改变社会吗?相信很多自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人都是这样想的。
空谈无益,我们还是带入现实例子。这里以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为例。
熟悉剧情的应该都知道,“一磅肉”是我们的男主角在向犹太商人借债时亲口自愿承诺的,他是如此地急于用钱,所以忽略了自己生意失败的可能性。结果虽然他的生意并未失败,但他的货船却没有在还款期限内赶回来:他已经违约了。于是本来就不怀好意的犹太人坚持要取走他的一磅肉,然后就有了如上的情节。
我不是自由主义者或者社会民主主义者这样重视契约关系的人,因此我不知道这两种人在观看如上桥段时的反应如何。就我来说,尽管莎老师(Shakespeare)已经尽力把主角团设置成郎才女貌,老犹太人塑造成猥琐邪恶的老逼登了,但是用文字游戏这样卑鄙的方法取胜,连我这列宁党人都觉得有点不得劲。这摆明了就是在说:按契约确实是你赢了,但是你是个又老又丑的讨人厌犹太佬,还破坏我们郎才女貌的主角团,所以我们就是不遵守。
当然,看故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在从前的欧洲,犹太人是非常不受欢迎的,主要是因为他们有钱且孤僻——“孤僻”指的是不信基督教,因此和基督教徒一般合不来。如果故事情节换成犹太人押上自己的一磅肉向基督徒借钱,他还不上时就不会有人为他玩文字游戏了。
所以当我们的社会民主党人试图让人遵守承诺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会遇到和放高利贷的犹太人一样的遭遇,尤其是在许多较落后的国家,它们的独裁者居然还很受当地人民欢迎,人家看进步人可能就像看威尼斯的犹太人一样扎眼。那用强大的武力威胁他们但不真正动手呢?不行,也不靠谱,往远里说有义和团,往近里说有普京,对自己实力盲目自信和自大的人从古到今都存在,数量还不少。
但是,一旦动用了武装力量——无论是先手还是后手,目的是什么也好,这之间产生的伤亡就会让社会民主党人预料中不流血的革命变成流血的,就像从威尼斯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可能不流出一滴血一样。
那又有观众要问了,你这里说的情况都是推测,估计,万一真的有哪一次革命能不流血地成功完成呢?万一恰好这里的人民群众苦独裁统治久矣,左逼们的部队一到,直接“箪食壶浆迎皇军”,不就省去了流血的麻烦了,你不能否认这种情况下不流血革命的可行性。
这里就可以引出第二个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自法国漫画家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
如果我们就看到这,会以为作者也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或是类似的人,推崇理想中“不流血的革命”了。但是他还在漫画结尾的倒数第二格展示了这样一个画面:
那么我们再看当主角一行人刚到达时展示的:
情况就没这么简单了,是不是?虽没有直说,但把两个场景放在一起对比,作者似乎在暗戳戳地讽刺主角团导演的这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屁用没有,虽然经过了革命,但是什么都没改变,还是人民穷困潦倒,大头兵耀武扬威,只是“万岁”牌子上面换了一个人名而已。
我们不如再想想,左逼发动“革命”终究是为了要改变他们认为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如果说最后从结果上来看不能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这个革命再不流血也无任何意义。若要改变社会中不公平的部分,就必然触及到所谓传统、习俗及许多人的利益,那些将要失去利益的人,甚至包括一些“朴实的人民群众”都会试图阻止你的革命。你的好言相劝并不能阻止他们,反而他们还会哄骗更多人民群众去为他们送死——没错,革命中受伤的总是人民,但这是谁导致的?难道不是那些盘剥压榨他们许多年,当这压榨将要被推翻时,还怂恿他们去送命的既得利益者们导致的吗?又怎么能把牺牲算到发动革命者头上来了?我想大家在念及广岛、长崎受到原子弹轰炸而死的数十万死者时,也不会把此账算在美帝国主义头上的。这道理就连老儒棍孟子都知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标题了。读过全文,读者们就应该能明白标题的意思了:在革命中要想完全杜绝无辜伤亡,就像从威尼斯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却不能流血一样不可能,哪怕代价是三千万量级的人命——这一点在《丁丁历险记》中已经被暗示过了。
作者:创伤后应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