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人]學生計算機年會:十年後,學生還能用 coding 改變怎樣的世界?

B3SS
·
·
IPFS
·
「協作的方法就在這裡,或許千篇一律,但讓它有變化的,是人。」我要在這裡用[社群的人]寫社群人的故事。第二篇,是讓我學習到很多事情的社群。

學生計算機年會(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SITCON)強調以學生為本、由學生自發舉辦,自 2012 年開始籌備,2013 年 3 月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正式舉辦第一屆年會,那時候的 keynote 以「你想用 coding 改變怎樣的世界」為題,為學生計算機年會打開序幕。那時候的志工有 40 人,會眾有 250 人,經費只有 10 萬。而在 2022 年的十週年之際,志工將近 150 人,會眾超過千人,贊助夥伴除了十年全勤的祐生基金會,還有台積電、AMD、AWS 和趨勢科技等知名科技大廠,不難看出 SITCON 至今發展出不容小覷的規模。

SITCON 十週年展示。Photo by SITCON 2022 (家維) CC BY-SA 2.0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tcon/52365973323/

初心者與他們的產地

SITCON 2022 首頁的簡介,可以很快地理解年會發起的初衷:

「在 SITCON 的第 X 週年,期望我們秉持初衷——讓學生們分享與交流知識,把各地學生串連起來的 X 字路口——也期望每人皆能在與大家的聊天與討論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熱情。」

SITCON 既然以學生為本,籌辦年會的重要職位都是學生,一起在籌辦年會的過程中嘗試創造、體驗失敗,享受著學生身份帶來的餘裕,用共同法發起人 RS 的說法就是「慶祝自己的學生身份」。在脫離學生身份之後,很多志工也會繼續到其他開源社群貢獻所長,讓 SITCON 成為了學生與開源社群之間的中介站。

在 2016 年,吉祥物「小石」誕生了。SITCON 的推特有以下這段介紹

小石的設計理念,是希望 SITCON 成為對資訊及開源領域有所興趣的學生們,踏入開源資訊社群的「墊腳石」,透過參與 SITCON 的活動,能理解有非常多人對資訊的熱情和想法,進而能夠將自己的想法也付諸行動。

巧合的是,SITCON 正好也幫了已經不是學生的我,變成我踏入開源資訊社群的墊腳石。2017 年底,SITCON 在資訊月的「開源小講堂」空出一個短講時間給 g0v 揪松團介紹「g0v 公民科技獎助金」,當時還很菜的我就被推薦出去,做了剛到職的暖身活動。而 SITCON 發起的《開源社群推廣目錄》也讓我一探台灣開源社群的面貌,受益良多。

後來有更多時間認識 SITCON,是我開始規劃「零時小學校」的時候。脫離學生時代太久的「非學生們」,表面上看起來或許中規中矩,可以較不費力的接軌社會的規則,卻也被侷限起來,像被圈養的動物忘記了原始的本能。而在 SITCON 有機會遇見多學生帶著還未被社會化的熱情,讓我對照了自己的侷限。

炸雞、銅鑼燒冰淇淋與寫扣的青春

Photo by SITCON 2022 (月太). CC BY-SA 2.0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tcon/52366064104/in/album-72177720302195888/

SITCON 每年吸引超過千位熱愛資訊科技的學生「朝聖」,除了可以用貢獻開源專案的方式換取門票,每年的入場票券都被「秒殺」而一票難求,塞滿冰箱的銅鑼燒冰淇淋和大白板的資訊普查,成為了區別 SITCON 和其他開源社群年會的特色。

這一切起源於十年前在台北漢口街肯德基的第零次籌備會(零籌), 來自不同學校的一群學生邊吃炸雞邊開始把非主流資訊學生的年會辦起來,除了有舞台可以分享知識,還有工作坊可以互通有無,這群學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學校,只是這一次,不是大人想像的那種。

共同發起人 Denny 在不是學生之後,至今還是投入很多時間在協辦年會,密集的時候,平日至少四個小時,假日就是整天,除了親自看過大部分的贊助信,年會正式開場之前的「試講」也都要親自聽過並給意見。另外一位共同發起人 RS 則是覺得「老人(aka 小精靈)」的存在或許會擠壓到學生發揮的空間,擔心學生是否正在「揣摩上意」,近年來試著「以引導代替介入」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說話、打造自己的舞台,「連新聞稿都只看架構而已」,RS 這麼說。在放與不放的這件事情上面,小精靈們的共識還有待商榷,可以確定的是這個逐漸長大的年會,贊助的規模或許不是學生就有把握可以做好,再者,上台演講也是很看重經驗的一件事⋯⋯

在吵鬧中辦會,在碰撞後成長

說到共識,每個社群都有難念的經。

RS 認為 SITCON 是一個扁平分工的社群,而且「平等的發言機會」是開源社群的重要文化,正因為每個人都能說話,更要考慮自己說話的影響力,會不會傷害別人或是造成衝突。經驗豐富的小精靈就在這時候派上用場,在大動干戈之前試著不要讓場面太難看。雖然共識經常在吵吵鬧鬧中產生,大家也在吵鬧和包容之間,變成了更好的人。最大的共識,就是只要認同 SITCON 這個社群,什麼事都有討論的空間,有任何想法也可以試著付諸實踐。今年 SITCON 就有志工自發規劃了十週年展,介紹 SITCON 歷年主題,把歷年的吊牌、衣服和周邊都呈列出來,有導覽團在現場講故事,還有拍貼機讓會眾拍照作紀念。Denny 說,以老人角度看起來或許不是盡善盡美的展覽,既然有人想做,那就讓想動手的人去做,就像社會運動,現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今年,SITCON 有一場論壇以「現今臺灣資訊教育的探討」為題,討論「108 課綱」如何徹底改變台灣資訊教育的生態。Denny 除了在現場呼籲「你要為你自己的人生負責」、「學校不是你唯一的學習管道」,也感嘆焦慮的學生在乎「做這件事情能不能幫我進到好學校」多過於「每件事都可以是成長的過程」,這樣的現象反映了教育體制把學生逼得到處碰撞,卻又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成長,膨脹的焦慮已經讓太多學生忘記自己正處於練習失敗的黃金時期。

在這股焦慮的氣氛之下,SITCON 所擁有的「體制外的教育想像」依然還有空間讓學生自己的方式維持熱度。「非主流學生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實現,然後讓大家看到。」對於十週年之後的社群,每位志工或會眾或許都有自己的想像,不過 RS 也想延用一直以來的做法,讓學生把自己的議題帶進來,並在這裡練習把自己的想法實現,或許會有很多經歷過特殊選才和 APCS 的學生,一起來練習他們要怎麼用自己的方式實現想法。

「只要社群一直在,一直有人加入,SITCON 就會一直在。」

Photo by SITCON 2022 (nebula) CC BY-SA 2.0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tcon/52366165645/

本文感謝學生計算機年會共同發起人 RS 與 Denny 撥空相談。本文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封面:Photo by SITCON (家維). CC BY-SA 2.0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tcon/27080677318/in/album-72157692988268361/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