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源於猶大的背叛
‘‘猶大背叛’’的故事就發生在 ‘‘橄欖園’’之後。
在使徒中,猶大是掌管財務的,他被耶路撒冷的大牧師用三十塊銀幣(著名的‘‘猶大的銀幣’’)收買,將耶穌出賣。
所以他所要做的是,在致命的周五上午,他將會走在士兵縱隊前,然後用親吻耶穌的辦法將耶穌指認出來。
於是那些人上前下手將耶穌拿下。有一個跟隨耶穌的人,伸手拔出劍,朝大祭司的僕人砍下,消掉了他的一隻耳朵。
耶穌對他說 : 收劍入鞘吧,凡動劍的,必死於劍下。難道你覺得我現在還可以祈求父親並讓其立即派遣超過十二團的天使嗎?
隨後,耶穌轉向民眾,責怪他們為什麼不乘他在聖殿裡每天佈道時將他拿下。
於是,所有的門徒拋棄耶穌,落荒而逃。
猶大的背叛 | 維克鎮的壁畫藝術家
維克鎮Vic (今為諾昂-維克Vic-Nohant)的羅曼教堂中藏有完好的十二世紀壁畫,1849年它們被發現隱藏於多層石灰漿之下。基督的生活片段在壁畫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猶大背叛’’的這個情節是最為壯觀的。
非凡的視覺效果來自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們圍繞在被出賣的基督周圍,基督在喧囂中被捕!
畫面左邊,聖彼得用他的劍將大牧師跟班的耳朵割下 ; 右邊耶穌好似要逃走,但卻接受了猶大致命的吻。
暴力氛圍下的色調變幻昏暗且壓抑。人物造型嚴謹,鮮明突出的輪廓勾勒出不同人物的身形,其厚重感被一些線條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
雖然壁畫作者不詳,但從來都沒有人質疑這位天才畫家。從維克人的畫面構圖來看,其創作要素保持不變,主要是在曲線和斜線之間營造對比。
毋庸置疑,圖像學式的置陳布勢是在上色前就確定下來的,塗料的從右到左和從上到下的作畫步驟可以證實這一點。
畫面用色不多,但表現力極強,赭紅,赭黃,黑木炭色和石灰白這四種色素概括了畫面的特色。
毫無疑問,畫中最令人讚嘆的莫過於人物強烈的面部表情。雖然人物的臉都是圓形的,但是根據其身份,它們的呈現方式卻不同: 正面面對觀眾的人物屬於‘‘正義’’的一派(基督,聖彼得),側著臉的人物則屬於‘‘惡’’的一派(猶大,士兵)。
他們大括號式的眉襯託了人物眼神的犀利,紅紅的面頰流露著故事角色的人性,衣著的褶襉則渲染出混亂不安的騷動。
在扣人心弦充滿暴力的氣勢下,猶大將在劊子手面前指認基督,然而他似乎不太急於上前親吻他所出賣的朋友。至於基督,他退後的動作無濟於事,軍隊已將他團團圍住,致命的絞索已將他束縛。
猶大的手拽住了耶穌的袖口和他的肩膀,他後面的士兵則伸出手去幫忙,走在前面的士兵則將基督的手‘‘戴上手銬’’!
如果說畫面上部的植物狀圖形只是用來作裝飾的話,那麼下端的波浪圖形則有著嚴肅的象徵意義。 畫面人物驚慌失措的姿態和神思恍惚的眼神說明在他們的頭腦裡正醞釀著一場風暴!
十字架在畫面的最右端隱約可見,它像徵著場景和場域的轉換 : 事實上,羅馬人曾強迫昔蘭尼的西蒙背負基督的十字架,在受難的路上,他因十字架的沉重而被壓死。
維克鎮壁畫在1849年被發現。是當地牧師讓-巴蒂斯特·培里戈(Jean-Baptiste Périgaud)在清理主聖台邊的窗台時發現磚瓦塗料下的繪畫痕蹟的。這一年的9月20日,鎮長將關於此事的文書寄給執管的歷史古蹟管理部。後者派建築師何格諾·布里昂前去作修復工作。教堂於1853年9月4日被恢復其宗教作用。在1929年的第二次修復中,壁畫被移置於布上,然後再將其貼於牆上。之後,它再次經歷了第三次修復(1987-199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