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是什麼?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的價值與挑戰
本文節錄自區塊鏈科普網站《鏈習生 Chainee》RWA是什麼?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的價值與挑戰 一文。
在區塊鏈上對「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 RWA)進行代幣化,無疑是這兩年最熱門的話題,這一次不僅有加密原生參與者的參與,貝萊德(BlackRock)、摩根大通(JPMorgan)、花旗(Citi)和北方信託(Northern Trust)等華爾街巨頭都爭相入局,並認為 RWA 將大大改變傳統金融的運作模式。
RWA是什麼?
RWA 全稱 Real World Asset,中文譯做「現實世界資產」,是指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有價資產;這些資產可以是有形的,例如房地產、交通工具、藝術品、珠寶等,也可以是無形的,例如債券、票據和碳權(carbon credits)等。
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RWA 通常指的是將這些有價值的「現實世界資產」數位化,使它們能夠在區塊鏈上進行金融操作與交易活動。這種數位化過程通常被稱為資產代幣化(tokenization)。
簡言之,RWA 就是把現實世界的東西變成數位代幣的過程。
例如,你在現實世界中有些值錢的東西,可能是你的房子(有形資產),也可能是你的聲譽(無形資產),不管是什麼,只要有價值,都能變成——同質化或非同質化——數位代幣。這意味著你的東西的所有權變成了數位形式,並且不需要依靠中間人,直接在區塊鏈上就可以交易了。
區塊鏈小知識:同質化 vs 非同質化
首先「同質化」是指資產可與同類型資產互換,或是可拆分的特性。
舉例來說,比特幣、以太幣和其它加密貨幣,又或是你手邊的新台幣,都是一種同質化的資產,因為與同類型資產之間,價值相等且能夠切割成更小的單位。如果今天我拿 1 張千元大鈔,跟你的 10 張枚百元鈔票做替換,你會覺得無所謂,因為兩者的價值相同。
而「非同質化」自然是指獨一無二,無法與同類型資產互換,拆分的資產。
舉例來說,畢卡索的畫作,蘇富比的拍賣品,又或是不動產權狀,每件資產都與眾不同,你無法找到第二件一模一樣的資產。就算出自於同一人(畢卡索)之手,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擁有不同的價值,彼此無法互相替換。
要注意的是,「同質化」與「非同質化」的定義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一件同質化資產被賦予內在價值或獨有特徵,便可重新定義為一件獨一無二的非同質化資產。例如,我的千元大鈔擁有周杰倫的簽名,那它就變成非同質化資產,反之亦然。
RWA 並不是一個新概念,這股使用區塊鏈進行「代幣化」的風潮始於 2015 年。
當時,銀行表示他們絕不會接受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但卻認可它們的底層帳本技術——區塊鏈——可能會透過為 24 小時全年無休結算、驗證機制和更低的交易費用,從而改變金融圈的遊戲規則。
為什麼 RWA 很重要?
檢視 RWA 的價值,最大的好處是「允許投資者進入此前投資門檻較高、難以觸及的市場,並提高該市場的流動性、透明度以及交易效率」。
無論是股票、債券(固定收益)、不動產、貨幣、黃金、藝術品或智慧財產權等,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價值,都可以在區塊鏈上以代幣形式呈現,提供了更低成本、更方便的交易模式。比方說,代幣化房產可以允許投資者購買某一特定的商業建築或住宅的一小份額,這有別於房產信託(REITs)這種房產組合的投資工具。
≣ RWA 應用一:美元穩定幣
目前,最成功的 RWA 莫過於美元穩定幣,例如 USDT 和 USDC,它們將美元對標到區塊鏈上並進行代幣化,也就是將來自現實世界的美元轉換為數位美元的過程。
這使得「美元」觸及更多人使用,特別是金融服務不普及的第三世界國家,或是那些無法開設銀行帳戶的人,都能透過數位代幣進行交易。這種包容性打破了傳統金融中的參與門檻,讓全球許多人得以加入、享受一個完全公開、透明、公正、平等的支付體系。
≣ RWA 應用二:股票代幣化
例如台灣人想買美股,除了要在美國券商開戶很麻煩,資金往返國內外的過程還有很多雜七雜八的費用(電匯手續費、轉介手續或帳務服務費、解款手續費、郵電費⋯⋯總共大約新台幣 800 至 1200 元左右),以及時間成本。
假如未來美股代幣化,就可以省去中間許多繁瑣的流程,讓更多人可以簡單地參與美股。這股趨勢擴展到各國股市,無疑是體量最可觀的 RWA 敘事。
≣ RWA應用三:去中心化當鋪
又如 2023 年 7 月,有一位奢侈品牌《百達翡麗》的持有者抵押了自己的手錶,使之代幣化成為債權憑證,以此向全世界的陌生人貸款,最後成功借得 35,000 美元,類似區塊鏈上的當鋪交易。
這一創舉不僅為債權人帶來更多樣化的資金回收途徑,也為眾人展示了代幣化的實際應用潛力。
RWA 的風險與挑戰
RWA 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
≣ 獲利空間有限
首先,很多時候 RWA 是傳統金融機構打著 Web3 口號來進行融資,換了一個包裝方式而已,並不是像比特幣這種大破大立的革命性概念。
如果如此,RWA 內在存在著大量傳統金融的監管成本和運營成本,導致其資產收益率不高,例如數位債券,最終可能只有 5% 到 8% 的回報。對於許多幣圈玩家而言,這樣的報酬率顯然稱不上是財富密碼,獲利空間卡著天花板。
≣ 長年以來的包袱
傳統金融體系固守著自身的慣性和歷史包袱,有著既定的規範、秩序和思維,同時涉及龐大的利益關係網路,要切換到另一套全新的體系,實屬不易。例如像美國這樣的大國,首要關切的是金融秩序的穩定,而非探索和創新。所以這些國家在監管政策上擁抱 RWA 這種新興金融形式的積極程度就不會太高。
≣ 鏈下困難
其次,我們持有的數位資產能否兌現成現實世界的實物資產,即「所有權」歸屬問題,這需要法律面的跟進,還有待後續觀察。
以 NFT 對標藝術品來說, NFT 像是原創者為數位資產發行的「身分證」或「防偽證書」,因為被放在區塊鏈上的緣故,我們能夠簡單驗證作品的出處、真偽、稀缺性;換句話說,當你在買賣 NFT 時,你買賣的其實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指引作品所在的數據。持有 NFT 是否等同於擁有藝術品的「所有權」,在法律上仍然模糊不清。
如果「確權」(Authentic Right)這關一直無法明確界定,資產的轉移、交割、贖回等諸多流程便可能衍生問題,那麼 RWA 代幣化的基礎將不會堅固。
≣ 去中心化金融本身的問題
RWA 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裡一個重要賽道,所以 DeFi 產業裡本身存在的風險,自然而然也會影響 RWA 發展。
至今,DeFi 仍然存在著諸如程式碼漏洞、被駭、價格操縱攻擊等安全問題,投資者也對存放資金多次被盜的事件心有餘悸。據 DeFiLlama 數據顯示,截稿當下輸送到 DeFi 領域的總鎖倉價值(Total Value Locked)約為 509 億美元,相比兩年前的高點 1790 億美元,資金縮水超過 1/3。
許多 DeFi 協議採用去中心化的治理機制,導致責任歸屬不明,導致這些安全問題可能最終無人為損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