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那個當下,知道你自己是誰,要做什麼 讀里爾克
019 讀詩 里爾克 〈 一九〇六年自畫像〉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德語詩人。1875年出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1926年在瑞士辭世,活了51年。早在1920年代,我們曾讀過的馮至便譯介過里爾克的詩,3、40年代開始影響了許多漢語寫作的詩人。雖只活了半百,但影響力在今天仍然深遠。
這首〈1906年自畫像〉,我特意找來兩個不同的翻譯版本比對,體會兩種類型的風格與不變的詩中情感。
據說詩寫於女畫家貝克(Paula Modersohn-Becker)為好友里爾克完成的自畫像之後。首二行看到里爾克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從眼神中懷念著祖先。接下來三行印證了傳記資料,其童年生活並不愉快。詩人特意注明眼神不是奴僕式的,而是謙卑且樂於服務,反倒有一種自信心不足的意味;這可以從接下三行寫到嘴巴時的反差 — — 堅定和端正 — — 來印證。額頭和俯視的眼神也沒有不正,縱使可能是陰柔了一點。
下一節,由描述的語氣轉為評價。畫作中的臉在詩人自己看來是具體可感的,他徘徊於「苦難或成功之際」,但仍然深知目標和定位。最後二行是詩人自我期許,他自知心中有著嚴肅和真實的東西在蘊釀,從遠方正在靠近。
全詩有一種躊躇過去與未來的感覺,詩人在剛滿30歲之時看到自畫像,也許是在規劃未來時又對過去有所依戀。但明顯的,里爾克對於嚴肅和真實抱有特別堅定的信念,這也可說是他的作品的最有力的風格證詞。
今天,我們或許沒有畫家朋友,但在selfie世代,其實不乏認清自己的樣子的機會。也不用等到30歲,或者過了也無所謂,重要的是,看清楚鏡子或相機中的你,認清、記住那個當下,知道你自己是誰,要做什麼,要完成什麼目標。這或許才是這首詩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1 Jun 2016
A
里爾克 一九〇六年自畫像
古老悠久的世家貴族
屹立在眼膜的建築裡。
眼神中依然是童年的不安和憂鬱
到處有人畢恭畢敬,不是奴僕
而是管家和保姆。
嘴就像嘴的樣子,端正威武,
不會被人說動,而是一種正義
盡可告人。額上沒有不良的陰翳
只有在靜靜俯視時才略顯示出。
對於全體的關聯,有所預感;
但從未在苦惱或成功中
包容達成永恆之貫通,
但也想到零散的事情從
遙遠計劃著嚴肅而真實的構想。
李魁賢譯:《里爾克詩集(II)》(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
B
里爾克 1906年以來的自畫像
祖傳的古樸而高尚的氣質,
清晰存留在眉目之間。
猶帶稚氣的眼神,含著驚恐和憂鬱,
時或還有謙卑 — — 不是那種奴性的,
而是樂於服務的,婦女的謙卑。
嘴生得還像樣,闊大而輪廓分明,
不具有說服力,然而相當地
堅定。毫不狡詐的額頭
彷彿蔭蔽著靜靜俯垂的凝視。
這些都只能感知,正如那整個臉孔,
在苦難或成功之際,也從不
為了恆久目標而皺起。
但某些嚴肅和真實的已經在創造,
彷彿帶著稀有的事物從遠方來到。
陳敬容譯,臧棣編:《里爾克詩選》(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6)
NEW POST COMING SOON
Write me a letter: apoeminthelife@gmail.com
Follow & Like: facebook.com/apoeminthelife , instagram.com/apoeminthe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