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与书斋之间——我的三个中国

xunger
·
·
IPFS
·

中国对于我而言是多重意义也是多个面向的,是我日常中生活的地方,是我文化中体验的地方,是我文献中阅读的地方,也是我的田野,更是让我感到规训感到权力的赤裸的地方,中国是一种魔幻的体验。

一、文化的中国——温情与敬意

文化层面的中国是曾经的我对于中国这一概念理解的起点,只是当时的我不知道这就是想象中的共同体,中国的古老性和传统会给人以一种莫名的力量,阅读历史感受其中的变迁,欣赏唐诗宋词乃至于汉服,沉醉在种种名之为传统的艺术中,京剧、相声、快板等等,会带来一种想象中穿越时空的错乱,看那就是我们的祖先的事迹,他们远征漠北,他们铸造盛世,他们写出了优美的诗篇,他们在困顿中抗争,这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辉煌与兴衰。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孩童时代就经历了百家讲坛辉煌时期带来的文化热,学生时代也可以汲取传统热的文化资源,如果说当时国学复兴更像是前辈推动后辈,我们是倾听者、接受者与学习者,汉服更是当时的后浪们深度参与乃至推动的,由网络出发、逐步到线下的不同学校乃至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于历史之中的人,自然会轻则如钱先生所言,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有着一种温情与敬意,进一步的则像汉服复兴运动的口号一样,“汉服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某种程度也成为了今天民族主义情绪的滥觞之一。

二、文献的中国——变迁与现状

费老做了江村的田野研究,在人类学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也留下了一个绵延至今,活动发起中也再次提及的问题,个案的意义,在学术上是江村能否代表中国与一个个江村能否帮助我们完整的理解中国,在本次活动中,就是网络中不了解中国的责难与一片片拼起的尝试。

变迁的中国,大量的田野研究以及对他们的阅读可能会给我们一种了解中国变迁的错觉,我一直在找机会分享我的错觉,毕竟前人的观察并非完美,我的理解存在偏差,但是认知却并非没有意义。

中国追寻现代性的道路很有趣,其中基于满铁调查的《文化、权力与国家》给了我们一种不同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理解20世纪上半页中国农村的视角,也留下了今天很火爆的概念“内卷化”。20世纪上半页走在台前的是清末新政,是各省的立宪、战乱,是国民的启蒙和一次次的现代性追寻,工业化、民主化与文明开化,而在农村则是杜赞奇笔下的从保护型经济到营利性经济,是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当1905年乡绅进城,当自辛亥赔款带来的财政压力使得政府需要加剧对于农村的汲取,并不光鲜的农村开始了现代性的遭遇,无论是赔款还是发展现代性事业,抑或之后的供养军队,农村都是政府基础的财源,被不断地汲取,原本乡村所谓的乡绅阶层,拥有一定资本能够在地方发展公共事业帮助贫困者抵御和承担赋税的保护型经济或离开或破产,在他们之后,则是地方营利性经济登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以剥削当地社会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伴随着农村的凋敝,而现代政府对于乡村的管理,汲取越来越强,管理本身直到汪伪政府之前没有显著的变化。类似的现象我们部分也可以在应星团队对于中央苏区财政破产和地方干部家族出身的研究中看到。

中共建政后的社会变迁则可以在《我的凉山兄弟》、《神堂记忆》、《麦芒上的圣言》乃至《林村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只不过前两者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共产主义压抑的传统在改革开放后的重新发轫乃至消散,而后者我们则可以体味到共产主义革命的理想与传统在基层的逝去。同样的运动在相对于权力的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中留下了不同的记忆,对于凉山彝族而言,传统的上层阶级在解放后的杀戮中消失,传统的毕磨的信仰在党的教育和改造下成为迷信,传统家庭组织的基础家支某种程度成为禁忌,但是尽管共和国前几十年的压制,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却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复兴,即使是作者访问的当地干部,名义上反对传统的解释,但却某种程度上相信,这样的压制-复兴的模式,也存在汉族农村社会之中,于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西北的孔裔重新修筑祠堂,河北的农村基督教的传承与焕发新生,与之相反的是共产主义信仰乃至狂热的变迁,林村作为厦门的模范村,老村长在建国后接受教育,在四清等运动中成长,成为了一个有着共产主义信仰而又脑筋灵活富有手腕的人,在他身上我么可以看到很多曾经农村能人的影子,在文革中后期带领村落取得巨大改变,成为地区的模范,在改革开放初期尽管更倾向于集体经济,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机遇中也带领村民致富,只是在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乡村ktv中唱红色歌曲缅怀过去的寂寥。在市场化浪潮中经受洗礼的不仅仅是共产主义信仰,其他同样,凉山的鸦片传统“土司的黑糖”在新的时代中成为海洛因的流行,而传统的家支的力量尽管在《虎日》中成为压制毒品和艾滋的力量,但终究时过境迁,传统的力量被现代化改造,无可避免的卷入全球化和汉化之中。

本世纪的田野中我们则可以看到更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社区的力量的建构与沉浮《国与家之间》中上海地方社区在本土艰难生成,《权力的生成》中香港社区乃至于社会的力量在抗争中发轫,只是那时街坊们抗争的是喜帖街的保育,巧合的是对手依然是林郑。如朱健刚在序言中指出,知识分子在89之后告别宏大而直接的抗争,选择在社会层面孕育力量,那么这种尝试如何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他在公益慈善十年的讲座中一窥一二,告别的是黄金十年的过去,迎来的是他从中山奔向南开的未来。回到背景在本世纪初的两个研究,他们都以社区乃至社区抗争为线索,某种程度也告诉我们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孕育新的稳定结构而香港孕育了新时代的抗争。在上海,尽管条块分割,社区作为国家权力的末梢没有资源和能力,无法晋升也看起来构成了形成灰色地带的基础,但是居民自治依然重重阻碍,居委会为代表的软性的治理结合着国家以单位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整体性的统治,以高压、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式分解着来自民间的抗争,无组织容易被分解,有组织组织者面临着直接和间接的压力,抗争的合法性可能在某一时期被某些人承认,但就像后来的众多劳工ngo一样,难逃非法的命运。而喜帖街的抗争中,则看到更加明显的不同结构下,社会在抗争中有效发轫,尽管政府试图强势抵制抗争,但抗争者依然可以获得包括社工在内的种种社会资源支持,可以具有合法性的活动,即使抗争没有成功,也刺激了无权力者的觉醒和权力的生成。

如果说阅读田野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的行动者在中国特殊的结构性下的能动,更多量化研究则是现实的无奈。以教育和阶层为例。从横截面角度,我们可以找到各个阶段的研究,从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再到研究生教育中,都有证据表明家庭背景对于子女录取的显著促进作用,仅仅有的让人欣慰的例子是许多多证明了教育依旧有效,如果能够考上大学,大学能够缩小来自家庭的差距,但是又能如何呢?谁都知道高考录取乃至之前的选拔中阶层的显著,家庭可以通过选择孩子入学年份,课外教育乃至自主招生,政策上的撤点并校,城市打工子弟入学限制等制造显著的不平等,中间阶层在当前教育中获得了最多优势而互联网中又充斥着他们认为教育不够平等的声音,连心发现么?不,人心不足蛇吞象。从纵贯的角度呢?静悄悄的革命可能只是一个统计上的误会,习近平都属于工农兵学员的时代,招收工农兵有多少平等作用?改革开放之后,92年市场化改革以来,阶层的作用逐渐增长,教育不能弥合不平等,教育在转化乃至放大不平等,是我们所期待的么?

三、日常的中国——被规训的体验

就像福柯在讨论权力的微观物理学时写到的“它们确定了无数冲撞点、不稳定中心,每一点都有可能发生冲突、斗争”,这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种日常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足够留心,不是假装屋中的大象并不存在。如果没有经历过相对正常,可能对于当下的近于平壤也就习以为常,在日常中可以假装一切岁月静好,只是底下全部是权力留下的痕迹。

尽管直接的被规训,个体赤裸裸的暴露在权力面前只有一次。本科在读时候的某一年六四,当时的环境已经有些紧张,但尚不像现在一样风声鹤唳,朋友圈中还可以见到他人未言明的悼念,笔者也是其中一员,换来的是第二天警方的上门,其间看到了学院管理者的色厉内荏,面对学生声色俱厉,面对权力即使在体制内微不足道依然卑躬屈膝,也看到学校管理层无所作为,期待家长用私人关系去解决,当然还有权力的黑箱被打开之后的荒谬,系统之内上上下下对此不以为然,但只要有一个人愿意上纲上线,权力机器就被启动,不以为然的人只是旁观者,除非那个人成为了触犯他们权威的人,比如打了招呼之后依然不听话的继续,而事后也知道这就是同学之间的举报,来自公安系统在名校中安插的眼睛的举报,只不过中国特色的问题被以中国特色的方式解决。

间接的冲撞点更多,更加融入日常,我们只能看到权力留下的痕迹,看不到作为秘密的权力的行使,没有证据指向权力本身,但大家又心照不宣,因而一张截图就曾经震动电影圈,而我们生活中,老师们越来越试图用更加安全与隐晦的方式去发声,从直接的文字到转发一篇相关的研究再到沉默不语,这是老师们的变化也是我们的变化,真实观点的交流需要在更加私密的环境中,这种私密性是与身份的分离,所以可以看到一些朋友从朋友圈逃离到微博,远离更多认识的人以获得说真话的勇气,重要的不仅仅是因为权力与结构而说了什么,更是没有说什么,这一过程就是自我规训也是自我阉割的过程,学会在中国如何说话。讲真话需要勇气也需要运气,我们不知道今时今日能说的话,在未来是否成为禁忌,因为现实的禁忌而认定过去的错误,已经不要太多。其背后是权力是一种秘密,标准也是一种秘密,一篇微信文章为什么会消失呢?不知道,同样内容的文章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消失呢?也不知道。微博为什么会炸号呢?同样不知道,可能唯一知道自己被规训原因的,就是那些在武汉疫情最混乱的时候,攻击求助者的民族主义kol,因为他们豪无人性的质问和攻讦,禁言15天。李志为什么不能再演出了呢?不知道。周雪光教授的书为什么出版之后下架了呢?不知道。余英时的书,理想国的许多书为什么有一天突然下架了呢?不知道。当我不再使用知乎后,我和知乎唯一的联系就是它会发给我一封封的删除通知,回复挂了、回答挂了乃至问题都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背后满满的都是权力两个字。讲一句玩笑话,与我们相比,福柯经历过哪门子规训,想要领略权力、规训与惩罚,我们应当如同外交部一样发出质问,你凭什么写规训与惩罚,写一系列关于权力的讨论,在法兰西学院做演讲,你了解规训吗?你去过中国吗?最了解规训与惩罚的,不是你,是中国人自。你没有发言权,而中国有发言权。

文化的中国让人迷醉,文献的中国让人发现中国的复杂性,而作为规训的权力的中国则让人感到魔幻现实主义。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xunger社会学狗,读书健身与做饭,迷惘无助而勇敢 是非黑白颠倒的时代,偏爱才是真正的爱,死忠才是真正的忠,愚孝才是真正的孝——周濂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尊赞

松鼠会,下一个是谁?

鼓励三胎,之后呢?